打詐儀表板日更最新資訊 反詐騙聯盟轉發網友個案識讀自救

記者陳詩璧/臺北報導

隨着詐騙手法日益進化,打詐工作也不再只是依賴人力追蹤與個案處理。2024年8月上線的「打詐儀表板」網站,由警政署刑事局所推出,該平臺每天上午準時更新前一天全臺各縣市受理的詐騙案件數與財損統計,除了公佈數據,還同步公開案例,連詐騙手法和識詐方式都一併寫成教戰文章,讓人可以在第一時間理解最新的詐騙樣態,儲備識詐與防詐的能力。

刑事局詐欺犯罪防制中心執行秘書林耕宇指出,設立儀表板的初衷,是讓民衆在還未成爲受害者之前,就有機會理解詐騙的樣態、養成免疫能力,希望「打詐儀表板」網站,可以成爲全民識詐的公共數據平臺。

▲打詐儀表板有小編負責將每日個案去識別化後,再整理po上網。(圖/記者林挺弘攝)

他解釋:「很多人被騙時,是不知道自己正在被騙,我們希望讓資訊提早抵達,幫助民衆辨識詐騙情境,進而避免受害。」網站還設有關鍵字查詢功能,使用者若遇上可疑投資、陌生簡訊或購物陷阱,只需輸入關鍵字,例如「假交友」、「假買家」等字詞,就可以查閱相關案例與手法。

與政府主導的資訊公開並行的,是民間社羣力量的自發組織。由臉書社團起家的「反詐騙聯盟」,每天過濾數十則民衆投稿,板主與小編辨識真假、轉貼案例、整理資訊。板主陳安迪坦言,創立社團的動機,來自親身經歷:父親曾因愛情詐騙損失慘重,讓他深感無力,決定轉向公共行動:「我爸被詐騙六次以上,我救不了我爸,乾脆成立反詐騙聯盟救大家」。

▲陳安迪提供四大識詐行動準則「看問思證」。(圖/記者陳詩璧制)

陳安迪歸納出四大識詐行動準則:「多看」(熟悉現行詐騙套路)、「多問」(向身邊可信對象詢問)、「多思」(用邏輯質疑故事與利誘)、「查證」(覈對來源與公司真僞)。這套口訣也在網路上廣泛流傳,協助許多不確定是否遭遇詐騙的民衆,做出判斷。

不論是線上資料透明化或社羣自救,對抗詐騙的最終戰場仍回到「教育」兩字。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賴擁連,從人類犯罪發展史的脈絡分析指出,詐騙的核心邏輯從未改變,其目的始終是「把你的錢變成我的錢」。變化的,是手法的更迭與潛伏期的延長。

「金光黨時期是面對面推銷、實體接觸;兩三十年前轉爲電話通知中獎、刮刮樂等電信詐騙;現在則是透過變臉技術、聲音仿製等科技手段,更隱蔽、更難辨識。」他說。

賴擁連指出,他有一個研究生已有在投資詐騙羣組潛藏長達數個月之久。研究生說詐團在與羣組成員培養出信任感後纔出手,以長時間慢性方式「坑殺」受害者。「他們意識到羣組建立不易,所以會先給一些甜頭給羣組內的投資者,然後詐團就會拉長佈局時間,再伺機出手,坑殺想要贖回(出金)的投資獲利者,直到被警查獲纔會結束整個騙局。」所以坊間投資獲利的被害者或警察查獲的詐騙投資羣組,其實都已經經營了一段長時間。

▲詐騙集團從信任下手,長期經營,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把被害人的錢,慢慢挖空。(圖/資料照/記者張君豪翻攝)

詐騙摧毀人際互信 理財與識詐教育應從校園紮根

現代詐騙的破壞力,不僅限於財產損失,更深層地侵蝕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賴擁連指出,「詐騙是嚴重摧毀人際之間互信的基礎,人一旦無法信任彼此,就更難有防禦能力。」他認爲,詐騙集團多數缺乏道德感,車手甚至不認爲自己是詐騙的一環,只把分配的任務完成後賺取一些跑腿費或佣金,缺乏羞恥心與自覺罪惡感。正因如此,僅靠個人警覺性仍難以因應詐騙劇本的快速演化。

因此,賴擁連主張,「識詐教育」應如同過往的反毒宣導,應該系統性地進入校園。從小培養學生理解詐騙樣態與車手工作的真相,刑罰的嚴重性以及學習如何在關鍵時刻拒絕誘惑與話術,「當社會的認知門檻普遍提高,詐騙才能真正失去市場。」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也指出,許多青少年車手其實是被社會邊緣化後的結果,協會提供穩定打工機會與社會適應培訓,讓孩子有空間重新學習對話與選擇,協助他們復歸社會。她觀察,這些孩子多半個性外向、口才佳,若能引導他們分享經歷、投入倡議,更能形成同儕影響力,反轉過去被詐騙組織利用的角色。

▲少年關懷協會主任林彥君提到,未來咖啡是提供給少年們工作機會的地方。(圖/記者林挺弘攝)

當詐騙植入財經語境,金融素養也成防詐關鍵

「不是隻有科班出身的人才懂理財。」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指出,臺灣長期缺乏財務素養教育,使詐騙集團得以利用民衆對投資名詞與財務判斷的無知,編造話術。他認爲,根本解方之一是普及「理財教育」,應將財務決策能力納入基礎教育,讓年輕人在進入社會前,便具備評估風險的能力。

以美國爲例,高中入學時即開始推行理財說明課程,協助學生理解報酬與風險、借貸與儲蓄的關係。相較之下,臺灣民衆對財經媒體語言的理解薄弱,導致一旦遇上「專家預言」、「獲利故事」等語術時,難以分辨其真僞。

周冠男舉例:「像有些人會說,越南是下一個中國,大家就買越南ETF,但問越南總理是誰?或該基金的產業組成?」周冠男苦笑說,「沒有人答得出來,卻都已經把錢匯進去了。」這就是非常糟糕的地方,也正是這樣的知識落差,才成了話術陷阱的養分。

在防詐實務層面,反詐騙聯盟板主陳安迪呼籲政府必須正視科技的力量。他指出,目前詐騙集團利用AI與語音合成等新技術快速進化,政府相關單位若不能與時俱進,引進先進設備監控IP與金流、培訓破案人員,將難以有效應對。

「當詐騙劇本在演變,制度與公權力也要一起進化,不然就會一直被追着跑。」他強調,唯有科技、人力、制度三方同步推進,才能讓民衆真正感受到安全感。

「詐騙纔要譴責」停止檢討被害人 學者:勿落井下石

「沒有經歷過詐騙的人,很難體會那種認知錯亂的狀態。」遭遇假投資詐騙的退休銀行高階主管李小姐語帶情緒說,當自己意識到受騙時,已是無法回頭的深淵,但社會輿論卻第一時間將矛頭指向「貪」,「其實我不是貪,是相信。」

她說明,自己並不是想佔別人便宜,也沒有企圖謀取不義之財,詐騙集團纔是真正貪的人,「我只是把自己的錢交給一個我信任的人,但那一切都是設計好的陷阱。」她最難以承受的,是來自親友與社會的責難與譏諷,讓受害經驗變成雙重打擊。

另一位兩度遭遇愛情詐騙的女性受訪者也說,她鼓起勇氣將經歷說出口,身邊的朋友沒有給予安慰,而是檢討她迷失在愛情裡,「他們說我太天真,說我愛情腦。」她無奈地說,最終不再願意談起,「這樣的人就會永遠沉默。」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賴擁連教授提到,從人類犯罪發展史的脈絡分析,詐騙的核心就是「把你的錢變我的錢」。(圖/記者陳詩璧攝)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賴擁連指出,臺灣社會在宣導防詐的同時,也應同步教育社會大衆「不要檢討被害人,這一塊很重要!」他強調,詐騙的情境不只是貪婪,也可能是恐懼、焦慮、孤立、失落等情緒下的決策失誤。「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特定時間與情境下落入圈套,責怪受害者等於忽略了整個防範詐騙犯罪、預防其惡化的本質。」會讓受害者因爲社會的譴責無法挺身而出,讓詐騙集團更加猖獗並逍遙法外。

「政府與媒體應該要帶頭扭轉風向,讓社會知道:真正應該被譴責的是詐騙集團,而不是受害人。」賴擁連說,面對詐騙,不該是『你怎麼那麼笨』,而是『我們怎麼讓這樣的事這麼容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