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花園城市需要更多方寸新綠
本報特約評論員
花園不僅是城市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更成爲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打造森林環抱、公園相伴、花園融城、和諧宜居的生態之都,不僅需要構建佈局均衡、功能豐富、特色明顯、通達便利的全域公園體系,也需要更加有效引導居民參與小區、陽臺、屋頂綠化的建設和管理。只要人人都出一把力,“家中有綠、推窗見綠、出門即景、鳥語花香”的美好圖景必將在我們手中變爲現實。
3月12日是我國第47個植樹節。在國家林草局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有關部門透露,自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以來,北京已有超過1.1億人次通過各種形式履行義務,植樹2.2億株。從開展義務植樹前的1980年到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由12.83%提高到44.95%。爲方便市民在履行植樹義務的同時助力花園城市建設,相關部門進一步拓寬了義務植樹參與方式,新版盡責形式拓展爲8大類47種,新增了“花園場景營建類”9種盡責形式。
花園城市是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內在要求,是全域森林城市、公園城市的賡續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北京方案。在首都義務植樹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把首都建設成爲一個大花園”的願景。北京積極響應這一號召,不僅在2024年3月出臺了《關於深化生態文明實踐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意見》,還同步發佈了《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從而正式開啓了花園城市建設的新篇章。目前北京花園城市建設已明確了“路線圖”“任務書”,形成了美麗中國的“北京方案”。
從結合城市更新、疏解整治促提升等專項行動,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到突出首都特色,建設風景廊道,做大做強“花園四季”生態文化品牌;從着力營建便捷舒適的花園生活場景,實施“千村千園(林)”計劃,到推進城市傢俱與生態空間綠化美化深度融合;從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增強生態安全韌性,持續做好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到加快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生態經濟新模式……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已成爲近年來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體驗,每個人都深刻感受到了城市生態品質的提升。
在這一進程中,北京着力推廣的“人人是園丁”參與模式尤其令人眼前一亮。發動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花園城市,完善全民義務植樹機制,引導居民參與小區、陽臺、屋頂綠化的建設和管理,是北京花園城市建設濃墨重彩的一筆。新版履行植樹義務盡責形式的拓展,就是激發全民擴綠、興綠、護綠自覺性的有效途徑。比如,對應花園城市“綠化彩化立體化”的要求,市民在自家庭院、屋頂、牆體等因地制宜進行綠化3平方米,即可折算義務植樹3株。再比如,開展“庭院一棵樹”建設和對陽臺綠化1平方米,也可以折算義務植樹3株。這些新舉措方便了市民“不出家門盡義務、方寸之間添新綠”,不僅讓北京的義務植樹工作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首都市民可以隨時、隨地、隨願參與義務植樹,更是藉助市民在家中打造的“一米花園”“半米陽臺”等家庭園藝場景,營造了出門享綠景,家中有花香的生活日常。
打造森林環抱、公園相伴、花園融城、和諧宜居的生態之都,不僅需要構建佈局均衡、功能豐富、特色明顯、通達便利的全域公園體系,也需要更加有效引導居民參與小區、陽臺、屋頂綠化的建設和管理。爲了打造人人是園丁,處處是花園的城市畫卷,北京精心組織家庭園藝嘉年華品牌活動,推出了品類豐富的家庭園藝產品,並藉助市民花園節,開展社區微花園建設,讓市民親手將身邊閒置空地打造成鳥語花香的“金角銀邊”,既美化了社區環境,還增強了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社區凝聚力。從傳統的自然美景到與實用性和功能性融合,從單一的綠化到多維度的體驗,花園不僅是城市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更成爲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北京已經錨定到2035年,建成天藍、水清、森林花園環繞的生態之城,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文化之城,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諧宜居之城的奮鬥目標。而拉近市民與花園城市的距離,從而共建共享綠色福祉是必然選擇。只要人人都出一把力,“家中有綠、推窗見綠、出門即景、鳥語花香”的美好圖景必將在我們手中變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