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務企業“走出去”先行區,“虹橋經驗”有何不同?
歷經了4年的探索和實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將在今年基本建成。作爲其中的“一核”,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下稱“商務區”)在對內對外開放兩大扇面,特別是以對外開放牽引對內開放方面,承載着特殊期許。
在3月21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孔福安表示,作爲承載多重國家戰略的重點區域,商務區爲上海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商務區的商品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3.0%,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同比增長80.9%,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15.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4.6%,稅收收入首次邁上500億元新臺階。
在過去幾年裡,商務區在總部經濟、現代化服務業集聚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根據數據,4年來,當地累計引進重點項目超600個,投資總額超3000億元。截至2025年2月,累計引進培育各類市級認定總部機構242家。例如,安踏、美的、晶科能源、天合光能、諾力股份、信達生物、雲南白藥等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在商務區落地了國際業務總部和研發中心,博世、永恆力、伊頓等外資企業也在商務區設立了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黑湖科技、震坤行等生產性互聯網平臺企業也加快集聚。
與此同時,畢馬威、鄧白氏、萬寶盛華等一批國際知名專業服務企業加快集聚。“走出去”服務平臺建成投用。長三角“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會入駐,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集聚了金融、法律、稅務、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十大類國際化專業服務機構,精準服務保障企業高質量“走出去”。虹橋國際中央法務區建設加快推進。目前已集聚各類法律機構157家。上海仲裁委員會虹橋中心啓用。科技服務功能初具規模。科技服務類企業佔商務區內企業總數比重高達21.4%。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加快建設。集聚萬寶盛華、上海外服、CDP集團等人力資源服務類企業272家。
產業和服務資源的加快集聚,爲中企“走出去”提供了更大的賦能。“過去幾年我們非常重視更高質量地服務企業'走出去',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孔福安總結稱,去年以來,商務區着重做了三件事,包括建成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推出服務、政策、活動“三張清單”,建立國際化服務矩陣。
其中,圍繞企業“出海”所需的核心專業服務,商務區形成了專業服務圖譜,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如果企業有特別需要,我們可以一對一的定製專業服務方案。”孔福安介紹,在政策上,他們推出了“走出去”專業服務券政策。活動方面已累計舉辦了124場,“這個星期我們就舉辦了2場'走出去'相關的活動”,對接服務企業3000多家次,其中上海以外的長三角企業佔比達1/3。
接下來,商務區將全力打造服務企業“走出去”先行區。
如何做到?孔福安提出,首先能級要再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求旺盛,商務區將着眼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雙向開放樞紐功能,進一步加快集聚高能級的“走出去”專業服務,特別是高能級服務機構,優化提升政務服務,吸引集聚更多長三角企業,把他們的國際化業務總部放到虹橋來。
其次,模式也要再創新。商務區將聯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兩帶”及更多長三角城市,共同構建“長三角製造+虹橋服務+全球市場”的“走出去”服務新模式,推動長三角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和標準“走出去”。同時,我們也支持各類專業服務機構,能夠完善全球佈局網絡,形成更好的“走出去”生態。
另外,服務還更精準。目前,商務區已對接46個國家、13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同時發揮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國際人才服務中心、海外貿易中心等平臺聯動優勢,試圖圍繞企業“走出去”訴求,以一流專業服務、一流人才支撐、一流綜合配套,爲企業提供全過程精準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