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都市小水庫 桃園再生水建設獲國土署優等獎肯定
桃園市政府榮獲全國「112度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建設評鑑作業-優等獎」的最高殊榮,今日在臺北科技大學集思會議中心接受內政部次長董建宏頒獎表揚。(水務局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桃園市政府榮獲全國「112度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建設評鑑作業-優等獎」的最高殊榮,今日在臺北科技大學集思會議中心接受內政部次長董建宏頒獎表揚。(水務局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爲減輕石門水庫的供水壓力,桃園市政府從2016年開始評估規畫再生水,陸續在桃園、龜山、中壢區推動3座再生水廠建設計劃,可取代傳統自來水,全期每日可供21.06萬噸,打造「都市小水庫」,未來也可供應桃竹苗大矽谷用水需求,超前佈署政策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肯定,獲頒全國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建設評鑑優等獎。
水務局表示,石門水庫有效蓄水量約2.36億噸,每年要提供9億噸水源給工業、農業、民生使用,每年得滿庫4次纔夠用,故每年的春雨、梅雨、颱風雨都扮演重要角色,倘若當年降雨量偏少,極易造成供水不足而發生乾旱。在水資源有限下,農業、工業及民生相互搶水的困境經常上演。
爲強化供水韌性,減輕石門水庫的供水壓力,桃園市政府從2016年開始就超前佈署進行再生水評估規畫,積極向中央爭取預算,陸續在桃園、龜山、中壢區推動3座再生水廠建設計劃,將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經由RO逆滲透淨化成再生水,具有質穩量定,不受水文天候限制的優勢,可以用來取代傳統的自來水,全期總供水量可達每日21.06萬噸。
第一座桃園北區再生水廠自去年10月開始每日供應1.8萬噸再生水給桃園煉油廠及華亞錦興廠使用,預計今年供水量可再提升至每日4萬噸;龜山文青水園再生水廠概念設計也於今年獲得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審查通過,預計今年開始動工興建,2027年完工啓用後,每日可提供華亞科技園區5300噸再生水。
中壢再生水推動計劃也已於去年11月完成可行性評估,目前已着手進行先期規畫,預計於2029年完工啓用後,每日可供應中壢產業園區及日月光中壢廠2.2萬噸再生水,未來會再視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及產業界實際用水需求,逐年提高再生水產能,擴大供應給大園、觀音、平鎮產業園區及龍潭科技園區使用。
桃市府爲了因應桃竹苗大矽谷推動計劃的用水需求,目前已規畫將桃北及中壢再生水廠聯通,讓2大再生水廠在歲修或緊急狀況下可以相互調度支援,強化水資源備援能力,屆時將可有效解決限水期間的工業區水源供應問題,對於旱季用水調度具有正面助益。
桃園市政府榮獲全國「112度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建設評鑑作業-優等獎」的最高殊榮,今日在臺北科技大學集思會議中心接受內政部次長董建宏頒獎表揚。(水務局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桃園市政府榮獲全國「112度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建設評鑑作業-優等獎」的最高殊榮,今日在臺北科技大學集思會議中心接受內政部次長董建宏頒獎表揚。(水務局提供/蔡依珍桃園傳真)
水務局長劉振宇指出,再生水建設讓生活污水不再是水生命週期的終點,而是水資源再生的起點,如同打造「都市小水庫」,提高未來桃園面對旱災缺水的韌性,大幅降低產業缺水風險,實現「民生不停供、工業不停工、農業不停灌」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