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誠信醫療 民生醫院聚焦「揭弊者保護法」探索制度與風險管理

民生醫院黃豐諦院長致贈感謝狀給楊戊龍教授。(圖/主辦單位)

民生醫院黃豐諦院長與高雄大學楊戊龍教授及聽講同仁大合照。(圖/主辦單位)

《公益揭弊者保護法》於113年12月27日正式三讀通過,並將自114年7月22日開始施行,爲臺灣吹哨者保護機制寫下歷史性的一章。這部法律不僅是對揭弊者權益的保障,更是防止不法、維護公共利益的制度性進展。

民生醫院黃豐諦院長與李明義副院長帶領同仁專心聆聽演講。(圖/主辦單位)

在法案即將上路之際,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特別邀請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楊戊龍教授,舉辦專題講座,深入剖析新法的立法精神與實務挑戰。院長黃豐締表示,醫療體系攸關全民健康與生命安全,若缺乏透明與正義,將嚴重侵蝕社會信任。因此,透過學習與理解《公益揭弊者保護法》,不僅有助於強化醫院內部通報機制,更能激勵員工在面對疑似不法情事時,勇於挺身而出,攜手守護醫療品質與病患權益。

楊教授於講座中詳細解析《公益揭弊者保護法》的核心概念——揭發不法、守護公益。他強調,此法鼓勵機關內部人員揭露僱主或組織中潛藏的違法與不當行爲,使體制能及時矯正偏差,重拾社會對公共機構的信任。

揭弊者的身分涵蓋廣泛,除了政府機關與國營事業體員工外,連爲其提供服務的民間組織人員也納入保護範圍。然而,揭弊內容則限定於政府、公營與政府控制機構人員的不法行爲。法條明列七大類違法行爲,並設有一項涵蓋性條款,保障揭發「重大公共利益」相關犯罪與失職行爲的舉報人。

制度設計上,該法建立了雙層揭弊機制與舉證門檻,並特別針對涉及國安與機密的案件,規定必須由特定機關受理。揭弊者若未獲迴應,或對迴應結果不滿意,得進一步向次級機構檢舉。

《公益揭弊者保護法》除了設置揭弊者的身分保密、人身安全保障、責任豁免與損害賠償機制外,更設有金錢獎勵與寬恕減責的誘因,期望鼓勵更多知情者挺身揭發。然而,楊教授也點出制度背後的潛藏風險。

援引澳洲學者 Brian Martin 的研究,他提醒潛在揭弊者常見的風險誤判,如過度信任組織、欠缺證據或使用不當揭弊途徑等,都可能導致揭弊者自身承受嚴重後果。特別是在揭弊對象爲高層或涉及龐大利益時,吹哨行動甚至可能引發報復、孤立等反效果。

因此,楊教授建議揭弊者應在行動前仔細評估風險,並尋求法律專業與信任系統支持,爲可能面臨的壓力與對抗做好萬全準備。

民生醫院院長黃豐締與副院長李明義全程參與本次講座,展現對醫院治理與法規落實的高度關注。黃院長表示,醫療機構的誠信建設不容忽視,未來醫院將參照講座中提及的法律精神與實務挑戰,重新檢視並強化內部通報與保護制度,致力打造一個鼓勵正直、杜絕沉默的職場環境。

《公益揭弊者保護法》的施行,不僅是法制改革,更是價值轉型的起點。唯有建立信任與保護並重的環境,才能真正讓吹哨不再是風險,而是一種被敬重的行動。

臺灣在推動公益揭弊制度的路上已邁出關鍵一步,而民生醫院也將持續努力,爲揭弊文化的落實與成熟,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