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AED救命地圖!公私協力推動公民行動「讓圖資精準化」
▲Taiwan AED Google Maps 全民建置行動起跑記者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搶救心臟驟停患者,可降低到院前死亡率,讓民衆及時找到AED是一大關鍵。厚生會全⺠急救委員會、愛陌生協會、開放文化基金會與實現會社共同推動「Taiwan AED Google Map 全民建置行動」,盼透過公民協作將AED資訊匯入 Google 地圖,搭配「聽見AED」line@ 回報除錯,提升查找的精確性與方便性。
立法委員、立法院厚生會會長蘇巧慧表示,臺灣的AED快速布建,設置密度達到全球第二,除了硬體設施的增設,也希望民衆能多熟悉生活周遭 AED 設置位置,並透過今日倡議活動邀請大家協助一同精進 AED 圖資,使 AED 能在救命時刻發揮關鍵效果。
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創辦人、急診醫師陳治圩表示,病患從倒下的那一刻開始,每一分鐘都攸關生死。如果能在 1 分鐘內開始 CPR、3分鐘內使用AED病患將有高達 95%的機率康復出院,透過精準圖資與公民回報,希望讓 AED 真正成爲人人可及、處處可用的救命科技。
陳治圩指出,愛陌生協會2023年起建立「聽見 AED」line@ 呼叫平臺,將到院前心跳停止案件(OHCA)通報給距離最近的守護英雄。自 8 月串連全國救災指揮中心至今,加入平臺的守護英雄已經超過 31,169 位,總計通報 11,343 次急救任務,實際響應出動的守護英雄達 2,638 人,挽救27條寶貴生命。
陳治圩說明「Taiwan AED Google Map 全民建置行動」是愛陌生協會、衛生福利部與開放文化基金會共同推動的公民運動,透過串接政府開放資料,結合民間社羣力量,建立更完整、準確且易於使用的 AED 地圖。
民衆只需下載「Google AED Map 工具包」即可查詢自家附近 AED 位置;若發現資料異常,可透過「聽見 AED」Line@回報,由愛陌生協會、開放文化基金會協助檢視統整後的資料,進行優先次序盤查,最終將應修正的點位資料提交衛福部,透過階段修正,形成滾動更新機制,逐步精準化臺灣的 AED 圖資系統。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急重症專家馬惠明。(圖/記者洪巧藍攝)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急重症專家馬惠明表示,公共場所 AED 普及與資訊透明,對提升社區的急救成功率至關重要。從醫療救護角度來看,AED是最平民化的救命科技,讓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也能在第一時間發揮急救生命之鏈的關鍵價值。
馬惠明致詞分享,臺灣的CPR跟AED本就是民間協力的成果,透過學界與衛福部努力打造一個在亞洲相當前進的AED系統,也包含完整圖資系統,纔會有八大類場所規範,明確定義哪些地方應設置AED。
馬惠明指出,早期也有人會去找AED放置點正確性,結果有些地方AED找不到、有些沒插電,甚至設置在水源旁邊;另外,也根據這些圖資確認部分場所設置確實比較有用,例如八大場所的前三類可以涵蓋約80%~90%的心跳停止,另也發現設置在派出所可以增加效益,衛福部112年就根據這些發現做了一些修訂。
馬惠明指出,內政部設有「急救先鋒APP」,教導民衆可以用圖資去找到AED,如果圖資是錯的,恐怕會讓人白跑一趟。他強調,急救的這個成功靠的不是運氣,靠的是設計,設計不能僅是由上而下,也必須由下而上,用來自民間的力量、跨界的合作、公民社會的參與還有 IT 專家的支援,讓系統更加完美。
▲Google my maps AED 救命地圖。(圖/開放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