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蘭花羣體戰 臺蘭輸美優勢分析 精準掌握市場 蘭業接力模式再提升

農業部長

陳駿季

學經歷: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博士,曾任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課長、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農業部政務次長。

【口述╱陳駿季 採訪╱餘麗姿、王志元 整理╱王志元 攝影╱吳尚鴻】

爲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農業部成立「蘭花應變小組」,持續掌握關稅提高及匯率波動對美國花卉市場造成的影響。除了掌握市場脈動,農業部亦與臺糖及蘭花業者持續洽談,期盼成立美國蘭花共享中繼站。而產業鏈在地端的技術提升也迫在眉睫,新一代「花卉產業創新園區」將合併試驗單位,爲臺灣加強加深最重要的品種與技術優勢,由外至內打造一隊強韌的Team Taiwan。

面對輸美關稅提高的挑戰,臺灣蘭花最大優勢,第一是品種繁多,其次是客製化的能力。目前臺灣蘭花從型態上來說大致分爲兩類,大花系與小花系,有申請品種權的就共有1,794個品種,其中又以蝴蝶蘭1,647個品種最多。

以蘭花在美國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荷蘭爲例,由於荷蘭蘭花生產採用自動化溫室,產品亦跟着規格化,就算花色很好,倘若不符合規格,還是會被淘汰掉,這種對規格化的追求,某種程度也限制了花色的配比。然而臺灣蘭花業者卻能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生產出各種蘭花樣態;甚至有業者也開發出奈米噴染技術,之前網路上廣爲流傳的國旗圖案蘭花便是成果,這對銷售來說就是種加值作用,這樣的優勢,短時間內很難被取代。

以染色技術客製化的蘭花。

掌握目標市場消費習性 整合臺糖基地打造中繼共享平臺

釐清優勢後,便要精準掌握消費者習性。美國是世界花卉主要消費地,臺灣蘭花在美國市佔率約4到5成間,去年輸美約6,259萬美元,多以盆花爲主。蘭花的特色是從第一朵花到最後一朵花,壽命可以維持到2個月到3個月,所以不管擺在辦公室,或放在居家窗戶邊,皆相當美麗適宜,這點就深受美國消費者喜愛。只是美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喜好的花形、花色仍有差異,例如紐約時尚區,消費者偏好大花系列,花色以白、紅爲主,而住宅區消費者,則更喜歡小花系蘭花。而輸美關稅提高,我們同時要持續觀察關稅政策對美國本土消費市場的影響,是否形成加乘效應?這些消費習性的分析,以及市場的脈動,都是農業部這次爲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所成立的「蝴蝶蘭應變小組」相當重視,且持續關注、掌握中的。

小花系蘭花深受美國住宅區消費者喜愛。

臺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 製表 陳怡蒨

以蝴蝶蘭來說,輸出至美國蘭花市場的模式分爲兩類,第一種是臺灣接力生產模式。蝴蝶蘭在臺灣在地從育種開始,歷經組織培養,培育至大苗後輸美至當地溫室基地催花,接着再進到市場。主要競爭對手荷蘭,則是在組織培養階段便將花苗輸出到美國,接着在美國當地培育至上市。

臺灣這一套接力生產模式已相當成熟,溫室週轉率高。目前臺糖在加州有面積5公頃的溫室基地,農業部也在積極與臺糖,以及各蘭花產銷協會洽談,是否可能將臺糖基地做爲共享中繼站?共同打一場蘭花國家隊的羣體戰。有不同花源業者後,就能再進一步提高溫室週轉率,亦增加蘭花銷售的多樣性。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