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專業三年優化啓動
第一財經 金葉子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都體現出交叉學科的特質,這也對傳統的學科專業設置提出更高要求。
8月28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下稱《方案》)公佈,對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作出系統部署。
《方案》提出,實施急需學科專業超常佈局行動,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快速佈局一批學科專業點;實施基礎學科躍升行動,在一流學科培優行動中加大對基礎學科支持力度;實施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孵化行動,佈局建設一批示範性學科交叉中心;實施存量學科專業優化行動,對社會需求明顯不足、培養質量下滑、辦學條件不足的學科專業點進行預警並提出整改要求等。
加速交叉學科佈局
隨着新的學科分支和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爲迫切,我國近年來也提升了對交叉學科的重視程度。
本次《方案》提到的實施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孵化行動,也是多個高校近年來所加強佈局的重點。
2021年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將交叉學科新增爲第14個學科門類,下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學科。2021年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455所高校共設立了616個交叉學科。
另據此前公佈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新版目錄中的一級學科由111個變爲117個,自2023年起實施。在這一新版目錄中,交叉學科作爲一個門類正式“入駐”,下設7個一級學科,分別是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設計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納米科學與工程和區域國別學。
對交叉學科的重視不僅體現在學科目錄上。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第九大學部:交叉科學部。該部下設4個科學處,分別聚焦物質科學、智能與智造、生命與健康、融合科學領域。在社會層面,由騰訊基金會出資支持、科學家主導的公益性獎項“科學探索獎”設立的9個獲獎領域中,也包括了前沿交叉領域。
東部C9高校的一位機械工程專業教師就告訴第一財經,本科畢業後,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多地選擇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深造,“本科還是通識教育,而現在比較熱門的新工科基本都是交叉學科,選擇這些領域深造也意味着未來的就業機會更多”。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未來的科學技術形態還難以預料,不一定是今天所能想象的。但從趨勢性、方向性上可以前瞻預判,比如未來健康、未來能源等方向一定是聚焦的重點。作爲高等學府,學科佈局也要順應“大學科時代”的特點以及未來科技形態,進行相應調整和重塑。
他說,上海交大在建設溥淵未來技術學院時,聚焦能源與健康行業塑造“極交叉”的學科形態,學生可以自由組合不同學科,形成自己的培養計劃,如選擇“電化學+材料”,或是“人工智能+生物”等。此外,在重點領域佈局核聚變的仿星器路線、拓撲量子計算等,用於重塑傳統的電氣和計算機學科。其中,作爲一種磁約束聚變的實驗裝置,仿星器近年來異軍突起,很可能成爲最快商業化落地的路線。
復旦大學近年來也率先在集成電路、國家安全、納米科學與工程、人類學、醫療管理等領域建設了若干學科專業,並實施學科交叉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以項目制運行模式,聚焦人工智能、中華文明、社會發展、前沿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依託重大科技攻關與社會發展命題,設置聚集多學科資源的博士生培養項目。同時,實施專項招生計劃,建設跨學科課程體系。
今年,復旦的六大新工科創新學院全部亮相,學院院長全部由相關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擔任,並全部採用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本研融通模式。復旦大學副校長、未來信息創新學院院長周磊介紹稱,例如集成電路領域推出7年制的“星陳計劃”(集成電路領軍人才班)本博融通培養項目;本碩融通拳頭產品“香農計劃”——爲工科量身打造,實行相輝榮譽學員制,爲每位學生配備全程導師,支持課程靈活組合與免試直通深造;未來信息領軍班聯合企業高管與科創先鋒作爲頂尖導師,以真實研發和精英圈層強化實戰能力,培養未來電子信息行業的領軍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超常佈局新興學科專業,論證增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牽頭起草低空技術與工程學科建設指南,率先申報低空領域一級學科,帶動了全國120多所學校申報增設低空領域的一級或二級學科;全國首批新增低空技術與工程、空天智能電推進技術等本科專業。
強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
根據麥可思研究統計,自2023年2月《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發佈以來,兩年間高校新設本科專業3229個(不包括第二學士學位、學制調整及學位授予門類調整等情況,下同),撤銷專業2534個。其中,工學專業調整力度最大,新增專業1395個,撤銷專業達823個。
而在交叉學科中,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專業增設火熱推進。例如調整力度較大的工學,新增專業名稱中帶“智能”的人工智能(94個)、智能建造(83個)、智能製造工程(72個)專業被大批高校新增設置。
人工智能專業火熱的背後,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創新,推動了以數字經濟爲發展趨勢的變革浪潮。據人社部《新職業——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過500萬,國內的供求比例爲1:10。
2018年,人工智能專業首次獲批。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的數據顯示,至2024年的7年間,已有621所高校備案和審批通過人工智能專業。
此次《方案》提出,實施學科專業內涵更新行動,加快教學內容迭代,強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事實上,從中央到高校,都在爲人工智能賦能專業、產業以及兩者的融合作出部署和支持。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在“人工智能+”科學技術方面,提出強化人工智能跨學科牽引帶動作用,推動多學科融合發展。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提出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完善學科專業佈局,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8月28日,教育部官微發文稱,工信部表示,支持重點領域產教融合聯盟建設,拓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應用場景,調動產業資源支撐人才培養;結合新型工業化重點任務,支持高校參與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推動產業創新中豐富學科專業內涵,建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學科專業。
去年秋季學期,復旦大學推出“AI大課”。作爲覆蓋全體本研學生的計劃,AI大課的AI-BEST課程體系從四個維度來設計,包括AI通識基礎課、AI專業核心課程、AI學科進階課程和AI垂域應用課程。復旦大學人工智能創新與產業研究院副院長程遠對記者介紹,如今每一個學科、每一個垂直的行業領域都在因人工智能發生改變,AI大課中的AI-T課程的設計就是關注垂直領域的具體問題,以及產業急需的問題,來培養懂人工智能,且能夠實踐的頂尖交叉型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在署名文章《以工程智能爲突破口賦能學科轉型發展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寫到,應強化工程智能賦能,推動學科轉型發展內涵升級。他認爲,當下,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和建設機制亟待改變,不同知識體系之間利用自身特有的研究範式和話語體系創造出的學科的“高牆”正在被打破,人工智能賦能學科轉型發展、內涵升級正在成爲共識。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