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招生員額要考慮就業需求
七月大學聯考分科測驗,和年初的學測一樣,莘莘學子拚命爭取進入招生員額有限的窄門。今年,十一個基層醫師團體聯合反對教育部對清華、中興、中山等三個學校的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名額增加,最後行政院長裁定,名額維持一千三百人,不能增加。
大學教育是青年朋友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就業的前奏曲。選擇的科系和未來就業的狀況有很大的關聯,每人都很慎重。
臺灣長期以來,特定的醫師團體對醫學系、牙醫系、中醫系的招生員額充分介入,不希望人數擴增,對醫學生未來的就業有充分保障,外界常批評這是保護既得利益者,保障醫生的飯碗,這種說法,未必公允卻爭議不斷。這項措施,使得臺灣的醫生求過於供;臺灣的醫師密度每千人只有二點三,遠低於OECD的平均數三點七。
臺灣學生爲了要擠進醫學系的窄門,就改到國外,現在每年有一百五十位以上的學生(含牙醫)到美英加澳日,或波蘭、捷克、西班牙就讀,拿外國醫學院學歷回臺,通過臺灣的考試進入醫生的行列。爲此,教育部還訂定了「波波條款」,每年回國的考試,也有錄取名額的限制,目前等待實習的牙醫師超過三百名。
義守大學從二千年起設立中醫、護理系,並向教育部爭取設立醫學院,十三年後才如願,設立學士後醫學系外國學生專班,二○一八正式准許招收國內生的醫學系,從申請招收醫學生,到招收外國生、本國生,歷經曲折的十八年。教育部對這案例沒有徹底體悟,醫學系學生的招生員額,沒有考慮臺灣老年化社會的強烈需要;到現今任何醫學生員額的擴張,醫師團體還是要鎖緊員額底線。醫師團體力量強大,行政機關淪爲利益團體的「行政俘虜」,只謀利益團體的利益;而將臺灣社會對醫生的需求,擺在一邊。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學習一技之長,以便進入社會能夠發揮所長貢獻國家,但每一科系是否真正考慮到市場就業供需?每個學校都設有就業輔導處,協助學生在畢業後尋求好的就業機會,愈是競爭的科系,在這方面所做的輔導工作愈強大。美國名校紐約大學以「全美國輔導學生就業最成功的學校」爲號召,吸引包括臺灣在內很多國家的學生就讀。
以新聞工作來說,這幾年平面、電子媒體受到網路閱聽環境的變化,收入銳減影響巨大,報紙雜誌常爲撙節成本裁撤員工。新聞科系的龍頭政大新聞系,每一年的招生人數從廿年前約一百人,十年前的九十二人,現在仍是九十二人,變化不大。相信政大傳播學院因應媒體環境的變遷,在課程上絞盡腦汁調整,以適應媒體轉型的需要,但招生員額並沒有很大的變化。政大統計,現今新聞系畢業生進入新聞傳媒工作僅有廿%,十年前有四十%;大部分的畢業生從事其他產業或繼續升學。
社會的變化快速而巨大,現在及未來受到AI影響會更大,也會使得就業門檻墊高,究竟招生的員額,要如何和就業需求掛勾,我認爲是大學教育在專業課程以外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