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朋友圈“曬”多彩假期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隨着暑假生活的開啓,大學生的朋友圈變得多姿多彩。有的以行踐學,參加學校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有的爲進入職場積累經驗,積極找單位實習;有的用經歷豐富成長閱歷,當社工、做公益……
連日來,記者採訪了多名在渝高校大學生,通過解鎖他們的朋友圈,瞭解他們的暑期生活如何安排。
感受非遺魅力賡續科學家精神
“今天的我們,是‘新生代繡娘’,真希望能把羌繡這項‘指尖上的藝術’傳承下去。”7月7日,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2023級英語專業學生胡馨月、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2023級翻譯專業學生魏禹如發了一條相同內容的朋友圈。
原來,今年暑假,來自重慶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內江師範學院及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的40餘名外語專業學子,走進四川省北川縣雲珍羌繡體驗館,與當地羌繡傳承人共執綵線,在“行走的思政課堂”——羌繡非遺工坊活動中,通過“聽故事、學繡藝、做文創”的沉浸式體驗,親身感受這項國家級非遺的魅力。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魏世平發了一條朋友圈:大學生走進非遺工坊,探尋羌人密碼,上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課”。
同樣在社會實踐中以行踐學的,還有重慶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林志剛。6月28日至7月4日,林志剛參加的重慶交通大學“兩路·一夢”青年尋訪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奔赴西藏昌都,走進紅色基地、交通建設一線、校園與社區,以重走的方式解析交大人當年修築川藏公路時凝聚成的“兩路”精神時代密碼。瞭解到校友們在雪域高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故事後,林志剛在朋友圈說:從先輩血肉築路,到今朝科技攻堅,每寸通途都是“兩路”精神的生動註腳。
“袁隆平學長,我們來到了您曾經工作的第一站,追尋您的奮鬥足跡。”7月初,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來到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袁隆平院士曾在這裡工作,站在長虹村五彩稻田邊,看着稻浪翻涌,實踐團成員王柳靜發了一條朋友圈:傳承袁隆平學長的志向,學好農科科學知識,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爲留守兒童帶去多彩暑期生活
“今天網友們在評論區說我吃西瓜吃出了《西遊記》裡豬八戒的既視感,有點難過,但是想到幫果農宋叔叔在線賣出了幾百斤水果,還是很有成就感的。”7月7日下午,在巴南區惠民街道勝天村宋哥果園,重慶財經學院經濟學院“經彩鄉約”社會實踐團團員唐峰結束當天的直播助農活動後,立即發了一條朋友圈,總結當天的心得。
單分鐘點贊量突破1萬+,當天幫助果農賣出水果幾百斤……直播結束後,唐峰和同學們還將活動花絮剪輯成“果園奇妙日記”,在多個短視頻和社交平臺發佈,一步步指導果農“出圈”,爲果園持續“帶貨”。
玩直播,用AI,這個暑假,大學生們用他們熟悉的技能,助力鄉村振興,爲留守兒童帶來多彩暑期生活。
7月初,重慶移通學院“全心服務”社會實踐團帶着樂高火星探索車、智能顯微鏡、AI交互裝置等設備,來到合川區沙坪社區,爲這裡的留守兒童開展人工智能(AI)興趣課堂。
“看到孩子們充滿求知慾的笑臉,我們深感責任與溫暖。”實踐團志願者王宇航在當天的朋友圈裡說,以後爭取每個暑假都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學生AI賦能鄉村教育公益計劃”,讓科技教育的種子在更多鄉村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很高,讓我特別有成就感。”7月8日,長江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2023級化學工程與工藝1班學生王麗睿發的一條朋友圈格外生動。當天,她參加的“氫心之光”志願者服務團來到黔江區濯水古鎮,爲這裡的假期課堂帶來了“熒光流星雨”“綠豆粉裡的科學”“奶茶糖分比色法實驗”等有趣的化學實驗,“化學+科普+文化”的講解,讓當地的孩子們格外喜歡。
“如果你是一顆‘雞蛋’,該如何用法律武器反抗‘番茄’的霸凌?”7月8日,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科萌法盾”普法實踐團成員馮琨麟在朋友圈發的一條消息讓人充滿好奇。當天,實踐團聯合南川區人民法院、南川區司法局,以“法律+藝術”趣味普法課堂的方式,在南川區大觀鎮面向當地兒童開展了一場青少年普法活動。在模擬法庭活動中,實踐團成員們以“番茄霸凌雞蛋”創意情景劇,生動巧妙地演繹校園欺凌案件,揭示了校園霸凌的危害性與不可取之處,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提升青少年法治素養。
建議>>>
做好這三點 讓假期變“成長加速期”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也有大學生在暑期顯得比較迷茫和無奈。在大學生髮的朋友圈中,有的說“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微信步數顯示走了不到30步,纔回家五天,我媽都嫌棄我了”,有的則說實習單位學不到真東西,每天就是在辦公室打雜。
“假期不是‘躺平期’,而是成長加速期,關鍵要動起來。”西南大學團委書記于濤給了三點建議。
一是給腦子“充充電”。看經典名著,加強專業學習,或在網上組個紅色研學小組,雲遊一些紅色景點,拍點“我家附近的紅色故事”短視頻,既好玩又有意義。
二是“練練手”。網上找幾門如短視頻剪輯、簡單PS等實用課學學,或者去社區教老人使用手機、做小調研,這些“小事”比窩家裡打遊戲有價值多了。
三是沾沾“文化氣”。老家有啥老手藝,比如剪紙、竹編、糖畫,跟着長輩學兩手,拍成短視頻分享,說不定還能成“網紅手藝人”。或者逛逛當地的老巷子、老工廠,查查它們的故事,做個手賬或者vlog,也比待在家裡刷短視頻有意思多了。
針對假期社會實踐,市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相關專家表示,高校辦學定位與學科特色各異,其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向也應各具特色。可充分結合自身辦學特點與學科優勢,提高實踐項目與專業的貼合度,爲學生搭建發揮所長的優質載體,在精準適配中實現學生成長與服務社會的“雙向奔赴”。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