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電影節青年電影人論壇聚焦影像實驗與時代想象

中國日報4月29日電 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的"青年電影人論壇——影像實驗與時代想象"近日在北京郎園Station準點劇場舉辦。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李小明在致辭中指出,歷經32載春秋的大學生電影節已成爲青年創作的重要平臺,青年影人正以銳意創新的影像語言實現藝術突破,書寫新時代光影日記。他寄語青年創作者既要秉持浪漫主義探索實驗影像與先鋒敘事,又要立足現實主義深描時代脈搏,通過思想碰撞激發創作靈感,以精品力作展現時代氣象。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委員肖向榮提出對中國電影基因傳承的思考,強調從《定軍山》起中國電影便高度注重人文關懷。圍繞論壇主題"影像實驗與時代想象",獨到地闡釋電影作爲實驗藝術的本質,呼籲創作者以真誠突破套路。面對生成式影像技術革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肖院長倡導電影創作者堅守藝術初心,在民族文化回望中探索影像可能性。

在隨後的圓桌對談環節中,導演蔡傑分享了他對創作的獨特理解。他將紀錄片比作"電影學院",強調創作的學習過程來自於對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與再構。他認爲,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信息都是創作的素材,關鍵在於如何進行提取、重組與轉化,從而形成個人化的表達。

崔志佳導演從創作實踐的角度提出,把握喜劇節奏的訣竅在於將劇本化繁爲簡、根據演員的特質安排包袱。他遵循"貼地飛"的創作原則——既要讓故事貼近生活,又要有"無厘頭"的飛躍式想法,從而引發觀衆的情感共鳴。在創作過程中,他明確區分編、導、演這三重身份的職責落實,但不同身份又提供了更豐富的參照經驗。

導演高朋以新作《老槍》爲切入點,探討了現實主義創作的深層思考。他提到,真實事件改編往往容易陷入"事件主導"的窠臼,而真正的創作應從人物內心出發,通過個體與時代的衝突折射社會圖景。面對東北下崗潮等敏感題材,他直言行業亟需"樹起邊界"——只有通過大量基礎作品讓觀衆建立類型認知,才能爲後續突破提供土壤。

在論壇主持人提問環節中,李冉導演表示,針對開放式結局,她認爲藝術電影需留白,借鑑生活不確定性,以"臨界點"處理讓觀衆自行解讀,而非提供標準答案。談及非職業演員,她注重演員天分與真實性格,結合即興調整與嚴格排練,確保表演貼近角色需求。

劉新竹表示在剪《逍遙・遊》時,她將小說第一人稱心理描述轉化爲"行動驅動"敘事,通過融合海邊玩耍、觀海、旅館燈影三場戲,打造全片唯一打破時空的心理蒙太奇,實現文學情緒的影像化表達;在處理悲喜交織情緒時,採用直接切換鏡頭實現情緒自然碰撞。

在談及對時代想象與影像創作的主題理解時,導演楊荔鈉表示,時代不是命題作文,創作也不該陷入單一視角。對她而言,影像如光,現實則像棱鏡,當光穿透生活,才折射出萬千可能。她拒絕悲觀與消極的情緒,更提倡一種順其自然、與時間同行的創作態度。

論及影像符號,張中臣導演對其導演作品《最後的白牛》中的符號"白牛"進行了註解。他講述靈感源於友人幼年失去寵物豬的真實經歷,拍攝時意外發現白牛並克服困難將其融入影片,認爲符號源於生活卻通過影像獲得新生命。

本屆青年電影人論壇,青年影人們以多元創作手法闡釋時代命題——從紀錄片凝望到蒙太奇轉譯,從"貼地飛"喜劇到"熱壓抑"美學,既致敬電影百年曆程,亦直面技術革新與人文堅守的碰撞,不僅是思想交鋒的切片,更是點燃未來影像星火的燧石。讓我們共同期待未來能見證更多中國電影在裂變中生長的蓬勃力量。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