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直接“上車”,“湘江未來城”何以“望見未來”?
太空1秒和地球1秒如何保持同步?一顆導彈的導航需要哪些精準信息?
這些問題在量子科技的推動下,或將找到答案。
3月25日,長沙全球量子研發中心正式入駐位於望城區的大澤湖海歸小鎮•湘商總部基地研發中心,併發布全國首臺套光腔鎖頻儀。該中心將專注於量子精密測量的產業化。
培育未來產業是一場需要眼光、方法、耐力的賽跑。在湖南加快建設的“4×4”現代化產業體系中,量子科技是4個未來產業之一。
在這條新賽道上,擁有“一鎮兩基地”優勢的望城區已搶抓機遇、搶先出發,努力在湘江和大澤湖畔打造一座“湘江未來城”。
踩準“風口”,
“科研力”滿滿
當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佈局未來產業既是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先手棋”,也是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不確定挑戰的“壓艙石”。
長沙望城區目光犀利,早在去年6月就成功引進長沙全球量子研發中心項目落戶。
該項目團隊由10餘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博士、博士後組成,依託中國科學院關鍵核心技術,聚焦量子技術產業化的先鋒領域——量子精密測量,圍繞教育、科研、醫療、軍工等領域搭建應用場景,加速相關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本次發佈的光腔鎖頻儀在國內有着首臺套地位,不僅填補了國內高端激光器市場空白,起到進口替代作用,而且通過技術優化、成本控制,價格僅爲進口同類產品的20%,有望引領行業變革。”長沙全球量子研發中心負責人李丹告訴湘伴君,公司預計2030年前可實現5個孵化項目(含光腔鎖頻儀)的產業化,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
望城經開區黨工委書記、望城區委書記秦國良表示,望城將依託大澤湖研發基地,努力將大澤湖片區打造成省會城市新地標、海歸小鎮新範本、湘商迴歸首選地、引資引智匯聚地、科技創新策源地。
踩準“風口”的望城先後出臺《長沙市望城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助力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大澤湖海歸小鎮•湘商總部基地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在大澤湖片區以前瞻眼光謀劃佈局“3+3+1”現代產業新格局,即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健康、未來信息、未來材料3個未來產業,以及新興服務產業。
科創型企業“聞風而動”,紛紛拋來“橄欖枝”——
易合安好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投資的高聚光纖研發生產基地項目,突破性研發了高速、高效、低延遲、低成本、抗干擾的Gi-POF高聚光纖,超越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銅電纜與玻璃光纖;
中聲海洋科技集團投資的中聲海洋總部及聲學產業園項目,將在望城打造國內頭部的海洋聲學產業集羣,主要研發生產新型聲納、無人潛航器、艦載高頻通信系統等海洋聲學產品;
杭州雲象機器人研發測試及生產項目,依託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研發團隊,擬打造一個專注於商用清潔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測試、生產的綜合平臺……
縱觀這些項目,涵蓋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和未來產業領域,可謂“科研力”滿滿。
“千里馬”競速科創“熱帶雨林”
近期,位於望城經開區銅官園區的蒙星納米項目施工現場,新廠房正抓緊收尾工程,朝着4月底投產的目標“加速跑”。
蒙星納米生產的磷酸錳鐵鋰及前驅體材料,與傳統生產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相比,其能量密度可高出10%至20%,由此可爲電動車提供更高續航里程,將汽車生產成本降低10%,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項目建成投產後,預計每年可生產銷售4萬噸磷酸錳鐵鋰正極材料,年產值約20億元。
蒙星納米是湖南智電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孵化的成果之一。2024年5月,湖南智電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正式落戶望城,採用“1+N”模式,以研究院平臺爲牽引,根據市場需求,逐步導入研究院孵化的新能源產業鏈項目在望城產業化落地,全面轉化達產後,預計可實現產值100億元以上。
“研究院成立不到一年,已孵化企業5家,其中3家正式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運營。”中南大學教授、湖南智電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創始人李新海介紹,研究院通過前“研”後“廠”的方式,可促進新能源材料、儲能產業的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深度融合。
“要持續推進創新協同,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研究孵化—中試加速—產業承接’的創新閉環。”望城區委副書記、區長蔡鋒表示。
獨木不成林。望城區推動產、學、研、用協同發展,促進平臺、資金、人才等深度融合,培育出充滿活力的“雨林型”科創生態。
中南大學·長沙新能源創新研究院在望城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基地。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範遠志 攝
孵化平臺方面,該區搭建起5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34個省級創新平臺,創建創新創業平臺249個,構建起“總部基地+研發中心+孵化平臺+產業園區”的全鏈條孵化體系。
金融支持方面,該區設立10億元規模的海歸科創基金,加速構建總規模近200億元的產業基金矩陣,覆蓋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全生命發展週期。
人才支撐方面,堅持“長沙最好、中部最優”標準,持續“加碼”出臺“骨幹人才10條”“技能人才10條”“教育衛健8條”“青年人才8條”等,讓這裡成爲近悅遠來的人才樂土。
有了“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廣大“千里馬”便可在望城的遼闊“草原”競速奔跑,完成騏驥一躍。
大學生科創“黑馬”站“C位”
2月26日,在全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工作推進會上,望城經開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被授予我省首批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
作爲首家入駐該基地的企業創始人,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長沙應則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爽對於自己的選擇感到很踏實。
“基地的一系列獎補措施給我們創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支持!”魏爽給湘伴君算了一筆賬:條件差不多的寫字樓,租金大概每月要35元/平方米,優惠後也要28元左右。在這裡,基地不僅免除3年租金,還提供工商財稅、法律諮詢、知識產權申報等免費創業服務,另外還可以根據發展情況申領最高20萬元的創業補貼,3年下來公司可以節省近40萬元創業成本。
培育未來產業,是從一顆種子到一片森林的一個漫長演化過程。需要衆多產業“新力軍”的加盟,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爲區域產業發展積累更足的底氣、更強的後勁。
2024年11月,望城經開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揭牌,同時發佈《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關於大學生創新創業和科創型企業培育實施“望見未來”計劃的若干措施》,從場地支持、創業基金、融資服務、創業補貼、創新創業大賽等方面推出15條“乾貨”獎補,將青年人才託舉至這片土地的創新創業發展“C位”。
自揭牌以來,基地已簽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4個,在孵科創項目21個,入駐項目預計可帶動大學生創業就業480人,儼然成了青年人才打拼事業和理想的“夢工廠”。
根據“望見未來”計劃,到2027年,望城將培育新創辦大學生創業企業500家以上,新增創業大學生3000人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科創企業300家以上。
產業集羣強勢崛起,創新平臺日新月異,高端人才雲集而至。立足湘江與大澤湖之畔,可見未來正呼嘯而來。
文 | 謝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