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隱姓埋名…親自下海經營社羣媒體 想當網紅被演算法擊潰

示意圖/ingimage

某天,我悄悄上網搜尋了關於網路成癮的相關資料。這才發現,原來早在二〇〇五年,醫學界便已提出九大指標,諸如無法控制上網衝動、腦中無時無刻不想着網路上的事等等。標準是符合六項以上即可診斷;比對之下,我竟然九項全中。

然而,若在當時被問及是否成癮,內心的聲音大概會是:「開玩笑!那不是青少年纔會有的問題嗎?這只是暫時的瓶頸罷了。」

本文出自《爆紅、成癮、愛馬仕》

有些人每天只拍倫敦的地標大笨鐘,也能累積十萬多粉絲;但有些人絞盡腦汁想出的題材,觀衆可能兩三天就看膩了。

如果你不幸屬於後者,那就不得不嘗試開發其他主題。然而,轉換題材也伴隨着不小的風險。就像我有一陣子改做旅遊相關的短影音,結果粉絲成長完全停滯。追蹤Canninglondon的人似乎只對與倫敦相關的內容感興趣。

此外,演算法的變化似乎也讓人頭痛。儘管無法完全證實,但社羣媒體平臺通常都有所謂的「新手紅利」或「新用戶推廣加成」期。

演算法會在一定時間內優先推廣新手帳號的貼文與短影音,讓他們獲得較多的曝光和成就感,從而激勵他們繼續使用。然而,像我們這些已運營超過半年的帳號,似乎已經失去了這樣的「紅利」,被打回了原形。

撇開演算法與創意枯竭不談,假如你將「網紅」當作一個副業來經營,那需要極高的自律性。

因爲在上班前或下班後,當別人休息和娛樂時,你卻得繼續工作。如果把「網紅」視爲主業,那壓力與孤獨感更是難以言喻。在這種巨大的壓力與孤獨感下,判斷力也可能下降,使得網路成了詐騙伺機而動的溫牀。

(本文出自《爆紅、成癮、愛馬仕》作者:陳安妮, 彭諾曼)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