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何繼善的人生絃歌

華聲在線全媒體見習記者 沈可心 通訊員 丁曉樂

八月的嶽麓山,暑氣正盛,踏進中南大學地學樓,卻有一股沉靜之氣撲面而來。

離約定的九點還有半小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已安坐在234室,目光澄明。“四點多就醒了,腦子清楚得很,”他笑着對記者說,聲音清朗。

91歲的他依舊步履穩健,談吐清晰。而他,從未向時光低頭——每日工作8到10小時,清晨五點的書桌前,必有他凝神的身影。科研前線與山河腹地,他執拗的腳步,仍在丈量大地深處的脈動。

時光回溯,從湘東鎢礦化驗員,到破解地球密碼的戰略科學家;從青年時挑着扁擔蹚過靈官渡的寒水,到耄耋之年傾囊捐出3800萬元股權反哺教育。紮根中南大學65載春秋,何繼善用一生的步履,刻下獨屬自己的家國情懷。

“做科研要打開一扇門,而不僅僅在門栓旁邊修改”

上世紀80年代,國外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壟斷市場。何繼善敏銳地發現,這些技術的理論存在致命缺陷——一些西方研究者慣走捷徑,採用近似解法處理電磁波方程,這使得探測深度只能達到1500米。“與其修修補補,不如另闢天地!”“做科研要打開一扇門,而不僅僅在門栓旁邊修改。”他一頭扎進基礎理論研究,從頭梳理相關內容。十年精鑽,自學推導出電磁波方程的嚴格解;再十年磨礪,研製出配套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最終,將探測深度突破至8000米。

技術在手,驗證是場硬仗。大慶油田的嚴冬,朔風如刀。零下20攝氏度的寒夜裡,70多歲的何繼善和團隊擠在暖氣不足的小旅館,靠着大慶工人送來的煤塊驅寒。冰雪之下,真知灼熱。他們硬是用數據證明了中國技術的精度超過國外60倍,數據量提升8倍,成本卻降至傳統方法的1/20。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正如他的學生李帝銓所評價的那樣,這份湖湘精神貫穿何繼善的科研生涯。

40歲,他踏遍青山,發明“雙頻激電儀”,爲國家探獲金銀錫鐵鎳銅等豐富礦藏。65歲,他奔赴抗洪一線,創立“流場法”,研製出世界首臺管涌滲漏探測儀。80歲,面對資金短缺,他自掏腰包20萬元投入野外科研,推動“廣域電磁法”技術深化應用。90歲,雲南騰衝地熱勘探現場,他拄着柺杖跋涉泥濘,走在科研最前沿。

“土地就是我的實驗室。”爲服務國家“碳中和”目標,何繼善的足跡遍佈青藏高原、東南海岸……面對讚譽,他擺擺手:“科學家精神我理解得很不夠,做得也很不夠。”

“教書育人是我人生的主旋律”

自1960年挑着扁擔走進中南大學(原中南礦冶學院),何繼善在講臺一站就是65載。

任教期間,他講授近20門課程,桃李芬芳,培養了超百名碩士、博士。擔任中南工業大學校長期間,他力推“工科人才理科化”改革,夯實數理、計算機與人文根基,爲學校躋身首批“211”奠定基石。

而何繼善傾注的心血,更深植於課堂之外的教學根基——教材建設。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礦產勘探教材幾近空白。1983年,他牽頭編寫國內第一本礦產資源勘探教材《金屬礦電法勘探》。上世紀90年代,面對中外技術差異,他率先引入國外先進設備,組織團隊學習消化吸收,將實踐成果凝結爲國內早期重要教材《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跨入新世紀,雖年事已高,他仍心繫教學前沿。2020年,發現現行教材滯後技術發展近20年,他立刻行動,牽頭整合全國七所頂尖高校資源,共同編纂新版《電法勘探教程》,預計今年正式出版,只爲“讓青年儘快觸摸科學的脈搏”。

如今,年逾九旬的何院士,依然年年站上講臺,爲學生作報告。他說,“教書育人是我人生的主旋律。”

“社會需要你,你就有意義,我覺得現在社會仍需要我”

2025年夏,何繼善決定向中南大學捐贈近3800萬元的股權。這筆相當於他全部身家的捐款,將用於設立教育基金。“過去我挑着扁擔,從靈官渡來到這裡,一無所有。”他語氣淡然,“我的一切都是在中南積累的,留着它們,沒有意義。化作基金滋養學子,我纔沒有遺憾。”

讀高中時,他曾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長沙雲麓中學,卻因湊不齊學費,只讀了半個學期。食堂門口,一張寫着“何繼善,即日起停餐停課”的告示,讓少年只能含淚離開。也正因如此,他格外珍視每一顆可能萌芽的科學種子。

地學樓2樓走廊,展示着何繼善的諸多榮耀。最中央位置,一張聘書顯得尤爲特別——2022年張家界首席科普研學導師。拿過無數國家級大獎的他,卻將這份市級聘書看得極重。

20多年來,何繼善堅持走進中小學做科普,風雨無阻。問及緣由,他憶起在湘東鎢礦當化驗員時,寫信向《化學通報》編輯求教的往事。那個在田野上對着操作圖紙苦悶無措的青年,心中最深的渴望,不過是一雙指引的手。

嘗過“求教無門”的滋味,如今他便成爲“給孩子講知識的人”。他說:“科普需要時間,但絕不是浪費時間。若能在一個孩子心裡埋下探索的種子,比我自己多做一項研究更有價值。”

麓山蒼蒼,湘水泱泱。這位“大先生”的目光穿透時空,留下一片赤忱。“我可能隨時會倒下,但在倒下前能做些有意義的事,我覺得很好,很愉快。”“社會需要你,你就有意義,我覺得現在社會仍需要我。”

何繼善畢生的事業,恰如他對自己工作的形象比喻:給地球做“CT”的人。而他的生命本身,已然照見了科學精神的永恆光熱,溫暖而明亮。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