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源本古舖舊情綿綿 「醃釀.手感.民藝藏特展」詮釋常民生活

醃釀區參與者(左起)茶水攤老闆邱美甜、品香世家老頭家娘黃江靜秀、阿嬸林陳阿屗(醃筍)、源古本舖古廖玉昭、百吉阿嬸江春杏(醃冬瓜)。圖/源本古舖提供

桃園市「舊情綿綿─醃釀‧手感‧民藝藏」特展,今日起至月底在大溪老街源古本舖登場;策展人古正君邀請30多位老朋友參與,包括工藝巨匠、民藝收藏家、生活達人等不同領域的匠人與生活實踐者,詮釋屬於常民生活的美學風景。

特展以醃釀、工藝、收藏爲主題,勾勒跨越世代、溫潤人心的生活圖譜,開放參觀時間爲每週五至週日下午一點到五點,整點免費入場,每場25人爲限,活動洽詢「源古本舖粉絲頁」。

展覽以大溪和平老街的源古本舖爲舞臺,參觀者彷彿走入會呼吸的時光博物館。除了人間國寶遊禮海、國家工藝成就獎粘碧華等國寶級工藝作品,還有三代老鄰居珍藏的民藝器物,再到蘊含生活智慧的醃釀手作,不僅可欣賞工藝與民藝藏品,也可以親身體驗傳統醃釀文化的香氣與手作過程,從視覺、嗅覺到觸覺,全方位感受「常民美學」的深厚底蘊。

今天開幕儀式邀請粘碧華老師、大溪文史耆老江家田,以及醃釀達人江春杏分享。三位與大溪土地情感深厚的工藝家與長者,以真摯的話語與豐富的經驗,娓娓道來關於「手感」與「時間」的故事。粘碧華分享創作歷程中,許多花草圖案的靈感,其實就是來自住家附近散步時看到的花草,其中引起大家高度詢問的動物昆蟲造型刺繡小別針,少見的恐龍、鍬形蟲造型,取材自幼年時充滿童趣的畫畫。

粘碧華認爲,創作是生活直接的折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發現美,進而創作,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刺繡的行列。江家田以文史視角回顧大溪昔日的庶民風景,「阿嬸」江春杏分享自己種冬瓜到家傳醃冬瓜,從田間到餐桌簡單生活的日常圖像,爲現場帶來滿滿的感動與共鳴。

古正君說明,源古本舖長年與職人、收藏家及在地生活者保持緊密連結,這場展覽,就像一次與老朋友的聚會。這次以「舊情綿綿」爲題,不只是懷舊,更思考如何讓生活裡那些看似平凡的手作與味道,重新被看見。

他強調工藝、民藝與手作成爲當代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看似日常的東西,其實都是臺灣文化最深的根,也是構成臺灣文化底蘊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

展場中除了靜態展示外,也安排手作與醃釀體驗講座,讓觀衆在親手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常民美學的樸實與力量。那些曾經存在於家廚、巷口、鄰家的物件,如今在展場中重新被看見,成爲連結記憶與情感的媒介。古正君強調,希望觀衆不只看展覽,而是能夠聞到味道、摸到質地,甚至想起某段記憶,這分舊情,正是生活的美好所在,不會消逝,只是以深入生活的方式,在時間裡繼續發酵。

大溪文史耆老江家田參與源本古舖特展解說地方文物與歷史軌跡。圖/源本古舖提供

國家工藝成就獎粘碧華參與源本古舖特展。圖/源本古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