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頂下/賴清德勿斷送兩岸和平機遇期 中共軍演動漫描繪的臺獨

伴隨大張旗鼓的軍演,中共以一部四十九秒的動漫繪描出對於臺獨的認知,所呈現的「語境/上下文」(context)爲前所未見,頗可探究。

中共常說「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語焉不詳,如今這部動漫給了答案。

動漫將賴清德畫成一隻綠蛆,活動在一個標註着「民主/自由/和平/繁榮」的泡泡裡。他一隻手推翻蔣介石銅像,另一手掐住柯文哲的脖子,並操作「新課綱/綠色恐怖十七條/軍購」等。

這樣的context,是將賴清德在內外兩方面的兩岸操作貫通起來。一方面,把中國定爲「境外敵對勢力」。另一方面,又將臺灣內部的反臺獨或民主異議打成「境內敵對勢力」;例如否定蔣介石及推出新課綱是顛覆中華民國敘事,柯文哲及十七條則是整肅民主異議。以上這些,皆是「任何形式的臺獨」。

這樣的論述,已將賴清德標榜的「自由/民主/和平/繁榮」一概與臺獨操作掛鉤,並稱這是「倚外謀獨攘內瘋/逆施民主毀繁榮」。最後的結果是「借殼毒臺/空殼禍臺/破殼毀臺」。

賴清德可回答:中共對你是否誤解深重?或中共其實是說出了真相?無論是真相或誤解,兩岸關係要如何走下去?

你視中國爲敵,難道中共不能視你爲敵?你搞臺獨,難道也要中共笑納?

賴清德應當深思:在俄烏戰爭爆發時,一度出現了「臺灣烏克蘭化」的議論,兩岸突然墜入了「戰爭醞釀期」。但是,在俄烏戰爭不知如何收場的此時此際,兩岸反而可能出現了「和平機遇期」。

賴清德不可繼續陷溺在「戰爭醞釀期」,應幡然醒悟,營造「和平機遇期」。試就美中臺三方面分論:

一、先談美國。對臺灣而言,臺積電是「國殤」事件。美國劫奪臺積電,就是「棄臺論」的真實演示,這就是美國對兩岸一旦戰爭的終局想定,準備面對臺灣淪陷。

受到烏戰的啓示,美國必已更加失去介入兩岸戰爭的意願與意志。川普早已對臺灣說「你是筆尖/他是書桌」,這也是美國中樞的普遍常識。兩岸如果爆發戰爭,美國一定不會「坐視」,但美國的最佳戰略仍是「不使戰爭發生」,這必定是美國在烏戰後更趨明確的思維。美國深知中共遠比俄羅斯更難對付,臺灣也遠比烏克蘭更難守護。

准此,烏戰後的美國兩岸政策應當是:不要打仗,兩岸分歧應「以海峽兩岸人民都可接受的方式獲得解決」(美國國務院新詞)。

因此,臺灣可以寄望美國在兩岸支撐和平,但不必妄想把美國拖下水參戰。

二、再談中共。中共若武統臺灣,美國不會「坐視」,姑不論屆時美國介入的程度如何,但俄羅斯既已「垂範」在前,中共就不必再自己伸腳進油鍋裡試探。至於臺灣,如果中共把臺灣打得像烏克蘭一樣,這非但是中國的國難,更是國恥。

於是,在烏戰前中共常對臺灣說的「地動山搖」已經很久聽不到了。換來的是王滬寧說:「兩岸問題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基調不變,沒人想打仗,也沒有所謂攻臺時間表,就是好好交流。」

至於對美西方在兩岸的挑唆,習近平在舊金山對拜登說「沒有武力攻臺的時間表」,另對馮德萊恩說「美國試圖騙中國入侵臺灣,但我不會上當」。

武統臺灣與中國和平崛起是相互矛盾的。

目睹俄烏雙方的慘烈後果,中共在兩岸政策上轉向「和平解決爲基調/沒有攻臺時間表」,應是大勢所趨,難以個人意志爲轉移。

三、再說臺灣。川普的中國政策是「以和爲主/備而不戰/鬥而不破」,且是「張弛互用/時張時弛/忽張忽弛」。

如此,將使臺灣陷於兩難。川普對中國如採尖銳、衝撞、敵對的姿態,臺灣就被挾持,失去了主張和平的權利。反之,川普對中國若採平緩、綏靖、交易的手法,臺灣就被拘束,失去了對抗的空間。和平或對抗都須看美國眼色,完全喪失了主體性。

臺灣要覺悟,美國根本不相信筆尖能鬥得過書桌,但美國卻要利用臺海情勢來挾持與勒索臺灣。一方面看衰臺灣的下場,劫走臺積電;另一方面又深刻介入臺灣國防,激化兩岸敵對,宣稱要將臺灣變成豪豬,不惜使臺海出現「地獄景觀」,勒索臺灣將國防預算增加至GDP十%,供養美國軍工複合體,誑稱「保護費」。這是什麼戰略清晰?這又是什麼戰略模糊?臺灣有什麼道理陪美國玩這種賭命的遊戲?

綜上所論。烏戰後,美國的國際領袖地位動搖,其介入國際責任的能力與意願皆告收縮,這使他提升了「不願見臺海戰爭」的思考。中共受烏戰啓示,在內外約束下,「和平解決爲基調/沒有攻臺時間表」的思考亦在上升。臺灣在烏戰後,已然處於「希望成爲烏克蘭亦不可得」的境地。但若不能成爲烏克蘭,又何必要過「準備成爲烏克蘭」的日子?

總而言之,烏戰後,美中臺三方如果出現了「不要打仗/和平解決」的共同思考,應是兩岸關係較佳的翻頁方向。若說烏戰曾使兩岸進入「戰爭醞釀期」,烏戰後即有可能也應當轉入「和平機遇期」。

主體思考是:這應是中共最希望能夠維持中華民國的時候。維持住友善的中華民國,就能穩住中共大半的內外情勢;同理,這也是臺灣最應當穩住中華民國的時機。穩住中華民國,就較能緩解美國的挾持及中共的壓迫。

兩岸的共同路徑有四。一、交換論:以我不臺獨,交換你不武統。二、過程論:淡化「臺獨/統一」的「目的論」,提高「和平競合」的「過程論」。從「合理的過程」邁向「改善之目的」。三、將舊的兩岸關係,即「中共與臺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轉向新型兩岸關係,即「中共與臺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四、建構「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概念。

兩岸的死結在臺獨,兩岸的解方在中華民國。

只要中共直面「中華民國不是臺獨」,而賴清德能劃清他在中華民國總統與臺獨分子的兩面性,兩岸就可能出現空間。

但是,賴清德迄今的所作所爲,幾乎沒有一事是在對內對外「創造和平/維護和平」,而可謂事事皆在對內對外「阻擋和平/拒絕和平」,當下大罷免的「反共剿匪/清除內奸」尤是集其大成。

寄語賴清德:你在兩岸關係有罪,罪尚不僅仍在操作「戰爭醞釀期」,更大的罪惡是在阻擋並斷送了烏戰後出現的「和平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