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外資“引力場”效應凸顯,歐萊雅們的選擇揭示什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高江虹 北京報道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展現出強勁的“引力”。
香港投資推廣署7月7日公佈,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香港成功吸引超過1300家海外及內地企業來港設立或擴展業務。這些企業在首年運營中爲香港帶來逾1600億港元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並創造超19000個新職位。
廣東省商務廳近日披露,今年1-5月,廣東省新設外資企業1.2萬家,同比增長23.4%;實際使用外資508.4億元,同比增長6.1%,兩項指標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深圳市福田區前五個月新設外資企業1039家,同比增長28.91%,佔全市新設外資企業的23.57%。
這一系列逆勢增長的數據背後,是跨國公司用實際行動對大灣區投下的信任票。
外資爲何紛紛落子大灣區?
全球美妝巨頭歐萊雅的戰略選擇,是外資深度融入大灣區的生動縮影。 自2014年將電商運營中心落戶廣州,歐萊雅已將大灣區視爲其全球佈局的戰略重點。如今,該中心運營着旗下所有32個品牌的全渠道電商業務,並承接北亞內容電商。2024年,其BIG BANG美妝科技創造營更主動擁抱大灣區創新生態。
今年三月底歐萊雅集團首席執行官葉鴻慕來廣州考察後明確表示將擴大在穗業務,盛讚廣州“產業生態優越、充滿創新活力”。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博萬尚則強調“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歐萊雅持續加碼的“美麗躍升計劃”,正是對大灣區投下的長期信任票。
歐萊雅的選擇並非個例。 今年以來,外商資本在大灣區佈局動作頻頻,一系列重大投資項目落地生根。
1月6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及研發中心進入試生產階段,預計一期年內啓用。這項投資高達100億美元的項目,是美國企業在華獨資建設的首個重大石化項目,也是國家首批七大重大外資項目之一。
1月15日,惠州舉行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和碳一項目全面建設儀式,項目將建設160萬噸/年乙烯及下游共16套化工裝置,聚碳項目投產後年產32萬噸高性能特種化學品,總投資573億元。
3月26日,總投資35億元的廣汽本田開發區能源工廠落成。該工廠實現焊接100%自動化、全車自動塗膠等深度數字化與智能化整合,年產能達12萬輛。
4月2日,三菱重工東方燃氣輪機熱部件售後服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在廣州開工,建成後將成中國最大燃機服務基地及三菱重工海外最大燃機核心部件製造基地。
4月28日,聖戈班中國廣東開平生產基地項目在江門動工,總投資4億元,建成後將成爲聖戈班亞洲單線產量最大的紙面石膏板產線,年產能6400萬平方米。
6月10日,東麗樹脂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一期項目在佛山竣工,總投資4億元,致力於建設先進智能工廠和高性能樹脂開發技術中心,產品服務於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家電等領域的高性能材料需求。
與此同時,更多國際資本通過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涌入大灣區及內地其他市場。 香港交易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場集資額達1071億港元,同比飆升七倍,躍居全球首位,爲近十年同期第二高,並已超越2024年全年總額。
香港引資表現遠超預期。對比2022年《施政報告》設定的目標(2023-2025年吸引1,130家企業落戶,帶動770億港元投資,創造15,250個崗位),最新數據顯示引資額超額完成110%,企業數量與就業崗位數量也分別超出預期15%和25%。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兩年半落戶香港的企業中,外國企業達671家(佔比52%),以美國(113家)、英國(89家)、新加坡(69家)、加拿大(38家)企業爲主。
華南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寧宇指出,大灣區歷經多年發展,已形成產業配套完整、基礎設施便利、科技創新活躍、人力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優良的綜合優勢。更重要的是,其緊密連接國內超大市場與海外多層次市場,生產網絡深度融入全球體系。“在國際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多的背景下,外商投資項目在此落地更快、供應鏈更安全、佈局更貼近市場,”殷寧宇強調,“這顯著增強了外資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外資投向也揭示了大灣區吸引力的深刻轉型。過去依賴地緣與成本優勢的大灣區內地九市,在成本優勢相對弱化之際,成功培育出產業發展的“軟環境”新優勢。外資佈局正從加工製造等環節,向產品開發、生產服務等高附加值領域攀升,並持續拓展至生物醫藥、新型儲能、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賽道。香港經歷產業重塑後,新落戶企業則集中在“金融服務及金融科技”與“創新和科技”兩大領域,凸顯其國際金融中心和區域科創樞紐的雙重定位。
落子大灣區,共享中國增長新紅利
不僅歐萊雅,寶潔、西門子等跨國巨頭同樣在加大投資力度並深化本地化研發佈局。
寶潔在廣州設立了“亞太生產計劃服務中心”、“中國數字創新中心”“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國際貿易供應鏈控制中心”等多個項目。西門子不僅投資大灣區能源項目,今年更在深圳投資10億元建設全新高端醫療設備研發製造基地,其運動控制業務研發創新中心也於近期在深圳投入運營。
粵港澳大灣區正以“雙輪驅動”重塑外資生態:既吸引如抖音、希音等新銳巨頭落子佈局,也推動寶潔、西門子、歐萊雅等紮根近四十年的跨國企業持續擴容升級。老牌外企在此完成從“製造車間”到“亞太總部”的價值躍遷,新進巨頭則借力產業生態實現爆發式增長。這種新老企業的共生共榮,印證了大灣區正從“政策窪地”向“系統競爭力高地”深刻轉型。
新老跨國企業紮根大灣區,得益於政策的精準適配與人才的樞紐效應。例如,廣州推出“外資高質量發展20條”,建立跨國企業直通車機制;深圳前海試點跨境數據流動便利化,降低合規成本;香港2024年協助539家跨國企業擴容,創造超6800個崗位。深圳對新增外資超5000萬美元的企業最高獎勵5000萬元。人才方面,在全國多城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大灣區人口持續正增長。截至2024年末,常住人口約8688.4萬人,較2022年增加44萬人,其中深圳、廣州2024年增量分別爲19.94萬和15.1萬。
“當跨國公司區域總部落戶琶洲,當諾獎得主在深圳組建實驗室,當人工智能算法優化東莞車間生產流程,這不僅是資本的勝利,更是制度優勢、市場活力與創新基因的交響。”殷寧宇表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大灣區正以‘敢爲天下先’的改革魄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範式,爲全球資本提供最具確定性的增長方程式。”
選擇大灣區,就是選擇與中國經濟的未來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