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專利轉化關鍵堵點 上海正在培育具有投行思維的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

本報記者 黎竹 孫吉正 北京報道

2月2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加快建設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有力支撐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有關情況。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翟金國介紹,近年來,上海市科委會同市知識產權局等相關部門,加快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先後出臺多輪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行動方案,實施成果賦權、單列管理等一系列專項改革,有力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發佈會現場瞭解到,2024年上海的科研機構知識產權類技術合同成交數爲6773件,較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發布前(即2022年)增長21%;成交金額逾238億元,與2022年相比增長了117%。在科研機構的總合同金額中,知識產權類技術合同金額佔比達65%。

關於如何強化專業服務、提升專利轉化效率,翟金國提到,上海市秉持“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理念,加強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和轉化能力建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投行思維的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鼓勵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拓展技術轉移業務,推進上海技術交易所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機構,大力培育專業化技術經理人隊伍,通過“轉化門診”等活動,組織專業機構和技術經理人深入高校提供精準服務,使科研人員能夠心無旁騖開展科研工作。

據悉,2023年,上海市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市科委、市知識產權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配套出臺單列管理、盡職免責2項制度指引,推出全部所有權賦權、合規創業等改革舉措,階段成效顯著。

2024年,上海市39家試點單位賦權專利成果215項,轉化金額超過11億元,孵化公司153家,吸引了超過68億元的社會資金注入,平均每項專利成果吸納社會資金超過3600萬元,充分體現這些專利成果的市場潛力、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此外,上海市搭建科研人員對接產業的快速通道,支持構建產業導向的概念驗證中心,推動更多科研人員早期成果和創意成爲高價值專利,吸引產業資源深度參與等。自2023年以來,上海市通過InnoMatch全球技術供需對接平臺匯聚了全國3579家企業的6622項需求,國內外4679項專利成果,促成技術交易7.8億元。

此外,翟金國還表示,上海市強化生態營造,推動專利轉化落地,推動上海成爲專利轉化與創新創業的熱土和高地,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他具體指出:“加快建設高質量孵化器、大零號灣科創策源功能區等轉化孵化載體;通過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專項扶持資金,引導企業不斷產生新專利、推出形成新產品,加速實現專利成果的產業化;設立百億元規模的未來產業基金,建立從顛覆性技術發現,到投早、投小、長週期陪伴的投資孵化機制;還將制定‘滬科積分’體系,強化專利轉化運用的評價,精準識別和支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

2024年7月,上海市推出的《關於加快“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實施,並圍繞“強策源、促轉化、增動能、聚要素、造氛圍”五個方面,提出20條措施,力爭到2035年將“大零號灣”全面建成創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創成果豐富、成功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成爲世界級“科創灣區”之一。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