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跳水!暴跌,又土又貴還開遍機場,中產的標配,賣不動了

前言

又一箇中產標配賣不動了!

曾經,它是中產精英的機場標配,人們排隊搶購,卻沒想到了2025年迎來慘不忍睹的業績報表,第一季度淨利潤暴跌超40%,市值蒸發近百億。

這個被譽爲“耐用神話”的品牌,爲何突然賣不動了?是時代變了,還是品牌自己“又土又貴”,深陷身份危機?

耐用神話

這個擁有百年曆史的全球箱包巨頭——新秀麗,曾經在每一個繁忙的機場,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被視爲一種身份的默契,是那個年代“在路上”的中產精英們心照不宣的標配。

如今卻迎來了刺眼的財務警報。

今年的第一季度財報像一盆冷水,銷售淨額滑落了7.3%,但這還不是最糟的,真正讓人心驚的是淨利潤,直接從8390萬美元斷崖式下跌至4820萬美元,跌幅超過了駭人的40%。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股價一度大跌近10%,市值跌破200億港元,冰冷的數字與昔日“機場精英人手一個”的輝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人們不禁要問,那個曾經定義了商旅形象的新秀麗,爲什麼突然就賣不動了?這僅僅是市場的風向變了嗎?還是說,品牌自己的身份,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二戰之後,“噴氣機時代”的浪潮席捲全球,商務旅行成爲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新秀麗精準地抓住了這個風口,它用輕便的鎂材料外殼和巧妙的內部分層設計,重新定義了行李箱。

在那個暴力託運司空見慣的年代,一個既輕便又能抗住摔打的箱子,簡直就是商旅人士的“救星”。

“堅固耐"用”這四個字,成了新秀麗刻在骨子裡的基因,也爲其贏得了第一批最忠實的精英用戶,這個神話,讓它在全球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

然而,當這個品牌在1995年踏入中國這片土地時,它可能沒有預料到,這裡將成爲瓦解它核心神話的地方。

中國作爲“世界工廠”,擁有全球最成熟的箱包產業鏈,曾經被視爲技術壁壘的“耐摔抗打”,在這裡被迅速普及,成爲了大衆消費品的基本屬性。

當一個神話變成了標配,品牌溢價的基礎就開始動搖了,消費者心態變了,他們發現,原來一個足夠耐用的箱子並不需要那麼貴。

市場上涌現出大量物美價廉的“平替”,它們同樣結實,同樣能裝,價格卻親民得多,就連氾濫的仿冒品,也從側面印證了其製造技術門檻已不再高不可攀。

卡在中間的尷尬

當“耐用”這張王牌不再獨特,新秀麗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無比尷尬的境地:向上夠不着,向下沉不去,它的品牌定位,就像被夾在了三明治的中間層,動彈不得。

想往上走,天花板上站着一個叫日默瓦的德國品牌,日默瓦用一種近乎偏執的方式塑造自己的高端形象:堅持直營,絕不批發代理,把箱子做成了帶有獨特美學符號的奢侈品,那些從新秀麗畢業的、追求更高格調的消費者,轉身就投向了日默瓦的懷抱。

想往下探,腳下卻是一片紅海,年輕一代消費者對行李箱的看法早已改變,它不再是身份的象徵,更多隻是一個工具,一個展現個性的道具。

他們喜歡馬卡龍一樣的鮮豔色彩,需要一個能放奶茶杯的架子,最好再帶個充電口,更有甚者,期待着智能跟隨、GPS定位這樣的黑科技。

看看新秀麗呢?除了經典的貝殼箱,似乎再也拿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爆款,濃重的“商務風”在年輕人眼裡,幾乎和“老土”劃上了等號。

這個曾經的“中產標配”,既無法滿足老客戶的消費升級,也吸引不來新一代的目光,被困在了市場的“無人區”。

時代變遷

更致命的是,在一個由社交媒體和內容驅動的新消費時代,新秀麗這艘百年巨輪的營銷羅盤,似乎徹底失靈了。

回想當年,它在中國市場的轉型堪稱經典,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它果斷放棄了利潤低迷的百貨“統購統銷”模式,轉而在機場、高鐵站這些交通樞紐開設專賣店,直接與目標客戶對話,一度佔據了中國市場六成的份額。

但如今,這套打法不靈了,它嘗試過請當紅的韓國明星代言,結果卻讓一部分消費者誤以爲它是韓國品牌,品牌認知反而更模糊了,它也跟風搞過“國潮”聯名,可就像往海里扔了顆石子,沒激起多大的水花。

它在新媒體上的表現更是乏力,抖音官方旗艦店的直播間,雖然堅持24小時開播,但觀看人數常常寥寥無幾,就連618這樣的大促節點,也未能有效投流。

官方社交賬號發佈的內容,點贊、轉發等互動數據低得可憐,它似乎並未真正理解新媒體的溝通邏輯,只是把傳統的廣告模式生硬地搬了上去,沒能和用戶建立起任何有效的情感連接。

根據歐睿的數據,到了今年,新秀麗甚至已經跌出了中國箱包市場佔有率的前十三名,就連李寧這樣的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都追到只差0.1個百分點。

艾媒諮詢的分析師張毅認爲,隨着中產羣體的持續擴大,國產品牌未來的空間巨大。

新秀麗大中華區的總裁馬瑞國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要想拿下中國市場,“必須有抓住飛着的蒼蠅的本事”,這句話強調的是無與倫比的敏銳和速度,現在回頭看,這句話顯得格外諷刺。

結語

新秀麗的危機,本質上是一場深刻的身份危機,它過去賴以成功的基石——耐用、商務、渠道,在新的時代浪潮下,反而變成了束縛自己的枷鎖。

它需要一場徹底的自我革新,不僅是產品設計上重新找回“新”、“秀”、“麗”,更關鍵的是,要在品牌身份上重新回答那個根本問題:我到底是誰?我爲誰服務?

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