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艾灸,排毒泄舊病!健康度過一整“夏”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今年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初伏”前後,此時天氣炎熱,也是雷陣雨颱風高發的季節。

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解釋大暑。他說,“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燻蒸其中爲溼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髒,也就稱“齷齪熱”。

此時天氣開始變得悶熱,降雨多,土壤浸潤,空氣溼熱土地也很潮溼。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大暑末期,雨熱同期,夏季到達極盛。

大暑需過五關

第 一關:養陽關

大暑天,大自然陽氣由盛轉衰,人們陽氣外泄,易導致元氣不足,機體的功能嚴重的下降。比如

出汗太多容易傷津,使免 疫 力下降,讓感冒乘虛而入。故夏令養生應以陽氣爲主,以防陽氣不足。

第二關:情緒關

大暑酷熱,易使人情緒激動,導致血壓上升,誘發高血壓、心肌梗塞和心率紊亂等疾病容易發作。亦會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呼吸系統疾病如哮 喘等疾病的發生。此外,中風也是夏天高發病,需引起重視。

第三關:溼熱關

夏天多暑多溼,人易頭重腦疼,容易倦怠、胸悶、胃口不好。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覆發作。而對於體質溼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溼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 秘,大便顯得黃而臭。

第四關:睡眠關

夏天晝長夜短,夜間溫度也較高,影響睡眠質量,長此以往易造成“陰陽失衡”,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如高血壓患者易血壓升高,心絞痛患者發作頻率提高。

第五關:飲食關

夏季應多食用低糖、低鹽、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儘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夏日飲食不宜過飽,吃到七、八分飽即可,但要注意全 面、均衡的營養搭配,不可挑食、偏食。

有些人受天氣影響,食慾不振,可以清淡飲食爲主。

抓住大暑期間冬病夏調

大暑是溫度高,陽氣盛的時節,冬病需夏治,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 氣 管 炎、肺氣腫、支氣管哮 喘、腹瀉、風溼痹證等陽虛症,此時是調理的好時機。

夏天容易被溼氣侵體,使得脾胃功能虛,令人渾身乏力,再加上吹空調,造成溼寒交加,導致關節風溼、提前老化,肌肉僵硬,尤其是肩頸痠痛,水腫肥胖,面色蠟黃……

大暑艾灸很有講究

此時艾灸,可直接將陽氣注入,把體內的溼寒祛除,疏通血氣,補充精神,恢復身體的健康和活力。

在“三伏天”施灸能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是改變虛寒體質,祛溼驅寒的黃金時機,要根據自身體質進行艾灸調理,方能更好的達到預期目的。

1、陰虛質

表現爲: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脣紅微幹,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數。

陰虛建議艾灸:三陰交、太溪穴和涌泉穴。

2、陽虛質

陽虛質多由虛寒徵象,常見的有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主要表現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

陽虛建議艾灸:命門穴、腎俞穴和中脘穴。

3、氣鬱質

表現爲: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黃或蒼暗;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動,或憂鬱寡歡;病則胸脅脹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腹 痛腸鳴,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紅苔白,脈弦;

氣鬱建議艾灸:太沖穴、關元穴和足三裡穴。

4、痰溼質

表現爲:身體肥胖,嗜食肥甘,口中粘膩;食量較大,多汗,既畏熱又怕冷;病則咳喘痰多;或噁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或渾濁;或身頭重困,關節疼痛,肌膚麻木不仁;

痰溼建議艾灸:豐隆穴、太白穴和足三裡穴。

5、血虛質

血虛體質是以人體血液虧虛爲主要特點的體質狀態。多以面色淡白或萎黃,脣舌甲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後期或經閉爲主。

血虛建議艾灸:中脘穴、血海穴和足三裡穴。

大暑天氣酷暑難耐,注重養生,健康度過一整“夏”。

版權聲明:

本公衆號分享文章及視頻,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請隨時聯繫。文章及視頻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