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喧譁討論劇情、接聽電話頻繁走動、偷錄片段亮屏晃眼,不文明觀影行爲影響上百觀衆

來源:法治日報

蛇年春節的大年初一,影院不文明行爲登上熱搜榜首—— 一對母子在電影院觀影時因嫌棄座位視線不佳,強行霸佔他人座位。據在場觀衆透露,上百人因此被迫退票,涉事母子最終被警方帶走。事後,電影院工作人員表示,警方已介入處理,票價全部退還給顧客。工作人員稱,涉事母子的座位位於側面,因嫌棄視線不好,“非要坐人家中間的位置,隨後發生口角”“他們根本不聽勸阻,甚至還動手打了工作人員”。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採訪發現,隨着電影市場的繁榮和觀影人羣的擴大,影院內的不文明行爲時有發生:觀影時大聲喧譁、討論劇情、接聽電話、頻繁走動、踢椅背、搶佔座位、亂扔垃圾、進食氣味大的食物、偷偷用攝錄設備錄製影片片段……

受訪專家指出,這些不文明行爲折射出一些觀衆個人素養、社會公德教育以及影院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亟須觀衆增強自律意識、提高對文明觀影的認知、互相監督提醒,影院層面要加強宣傳引導、提升服務管理、加強現場巡查、提供便民服務,社會層面應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文明觀影的理念和重要性,傳播文明觀影的正能量,引導公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爲準則,營造文明觀影的社會氛圍。

不文明觀影頻出現

吐槽多與手機有關

“花182元買了3張票,全被沒素質的一家人破壞了。電影開始後,後排四五歲的小孩一直在說話。大過年的,我本想忍忍算了,結果他又開始踢我的椅背,電影都快結束了還在踢。”今年春節在廣東過年的劉先生向記者吐槽自己的觀影經歷。

忍無可忍的劉先生數次轉身提醒小孩不要踢椅背,家長卻以“小孩子不懂事”爲由搪塞,還建議他去私人影院觀影。更令他氣憤的是,對方還用力推了他的椅子。

在福建觀影的錢女士也遭遇了類似情況。“2小時的電影,後排的一對情侶聊了1小時50分鐘的天。善意提醒無效後,他們還報復性地一直踹我的椅子。”錢女士說。

在遼寧觀影的陳女士則遭遇了影院盜攝現象。“有觀影者從頭到尾拍了幾十個小視頻,手機屏幕亮晃晃地舉着拍攝,起碼拍了幾十分鐘,既缺乏法治意識又缺乏道德修養,既不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又影響其他觀衆觀感。”陳女士說。

曾在多地電影院工作過的郭凱向記者介紹其遇到過的“奇葩”現象:有人非要帶炸串、臭豆腐等氣味濃郁的食物進場;有人偷偷在影廳裡抽菸;有人買了A影片的票,看了一半跑到B影片去看,被發現後還理直氣壯地說A影片不好看;動畫電影放映時,家長看得津津有味或呼呼大睡,完全不管孩子早已跑出影廳,在大廳和前臺“爬行”;自己遲到趕不上電影,打電話要求影院晚點放映……

記者採訪多名觀影人發現,玩手機、發語音聊微信、孩子大聲喧譁吵鬧、脫鞋或踩別人椅背、頻繁進出影廳等行爲是比較常見的不文明觀影行爲。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葉剛注意到,春節期間影院不文明行爲主要有以下幾類:

霸座行爲:部分觀衆在購票後,不按照票面座位就座,強行佔用他人座位;

吵鬧喧譁:在觀影過程中,有些觀衆高談闊論、隨意聊天、接打電話,完全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

屏攝行爲:有的觀衆在影院內對正在放映的電影進行錄音錄像,且此類盜攝行爲屢禁不止,一些觀衆還會將屏攝內容發佈到社交平臺上;

不文明飲食行爲:有的觀衆在觀影時食用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如榴蓮、炸雞、酸辣粉等,影響其他觀衆的體驗,還有觀衆將瓜子殼、口香糖隨地亂扔,影響影廳衛生環境。

去年,國家大劇院、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中共北京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等聯合主辦的“文明觀演在行動”顯示,不文明觀演現象始終沒有絕跡,部分觀衆置演出公約於不顧,或遲到早退,或大聲喧譁,或肆意吃東西,或在演出期間拍照錄像。在多種不文明觀演行爲中,與手機相關的吐槽最爲集中。

違法成本低難震懾

管理機制亟須優化

王葉剛發現,隨着電影市場的發展和觀影人羣的擴大,影院不文明行爲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形式多樣化:從傳統的佔座、喧譁,到屏攝、不文明飲食,不文明行爲的形式多樣化;

頻率變高:隨着文化消費增長,春節期間影院觀影人數增多,不文明行爲的數量也在增加;

愈發引發社會關注:這些不文明行爲頻上熱搜,引發了公衆的廣泛討論,反映出大衆對文明觀影愈發重視。

郭凱告訴記者:“每次電影入場時,我們都會有專人提醒文明觀影規範,比如不要帶刺激性食物、不要大聲喧譁、愛護環境等,但這些不文明行爲仍然時有發生。”

他還提及一起由不文明觀影行爲引發的衝突事件:“當時的情況是兩對情侶坐前後排,後排的男士踩踏前排座椅,兩人都是年輕男士,在女朋友面前顧及面子,逐漸從口角衝突演變成肢體衝突,最後我們不得不報警,由警方出面解決。”

受訪專家指出,不文明觀影行爲頻上熱搜,折射出社會文明建設與文娛消費增長之間的錯位。當電影市場的票房增速擴張時,此類熱搜信息也提醒公衆冷靜審視文化消費背後的文明缺口。

以上述影院霸座事件爲例,王葉剛認爲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違法成本與威懾力不足。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霸座行爲通常僅面臨罰款或短期拘留,無法重罰,較低的違法成本難以對藐視規則的羣體形成有效震懾。

其次,部分觀衆缺乏契約精神、公共意識。購票觀影本質是觀衆與影院的服務合同關係,按照電影票記載的座位觀影是合同的重要內容。霸座者既漠視公共規則,將個人利益凌駕於公共秩序之上,也缺乏契約精神,違反了其與影院之間的合同關係。

此外,影院也缺乏相應的應急機制。影院霸座事件導致300多人觀影受到影響,說明該影院的應急處理機制不夠完善,出現緊急狀況時管理人員不能在最短時間採取有效防範舉措以減少損失,導致場面一度失控。

“影院霸座行爲通常僅面臨罰款或短期拘留,違法成本低,震懾不足;對攝屏等行爲雖有版權法的約束,但實際執法中侵權追責難度高。當前,影院並未建立類似高鐵‘黑名單’信用懲戒體系,不文明行爲者仍可自由購票,缺少懲戒力度。”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黃忠說,在技術層面,影院內的監控可能有盲區,不能全面、準確、及時地捕捉到影廳內的不文明行爲,讓不文明行爲者抱有僥倖心理,也給影院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處罰標準有待加強

善用技術強化管理

記者注意到,爲規範觀影行爲,不少地區的影院利用技術賦能秩序重構,在空間設計上進行文明引導,通過空間語言規範行爲邊界。

比如,上海部分影院對“靜音觀影艙”進行試點,以滿足不同觀影人羣的差異化需求。浙江杭州正在進行“文明觀影分”試點,累計扣分達上限者將限制購票。江蘇常州發佈了2025年度法治影院項目,通過法治主題影廳、法律諮詢活動提升觀衆法治意識、文明意識。

“韓國某影院採用智能監控技術措施後,觀影投訴下降52%,說明技術手段對於及時發現和制止不文明行爲有顯著效果,能有效改善觀衆的觀影體驗。”王葉剛說,通過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對影院內的觀衆行爲進行實時分析和識別,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不僅能夠準確判斷出諸如喧譁、打鬧、霸座等不文明行爲,還可以直接提醒違規觀衆,並在行爲發生的初期進行預警,有助於維護影院的秩序,減少因座位問題引發的糾紛,提高管理效率,增強對不文明行爲的威懾力,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受訪專家指出,對於不文明觀影行爲,相關法律規定需要細緻完善,行爲界定和處罰標準有待明確。

王葉剛建議推動專項立法,避免引用法律依據碎片化,明確霸座、吵鬧等常見不文明行爲的處罰標準,量化“情節嚴重”的程度。比如造成退票人數達10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超5000元,提升執法的可操作性。在管理層面,可以強化AI技術賦能,嘗試引入AI行爲識別技術,實時監測霸座、盜攝等不文明行爲,並及時發出警告信號。

“推行典型法律案例指導制、建立黑名單共享機制的建議值得嘗試。一方面,定期整理髮布不文明觀影的法律案例,爲後續執法部門提供參考,幫助執法人員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法律,有利於統一類似行爲的執法尺度。”王葉剛說,公衆通過了解這些案例,能更直觀地認識到不文明行爲的法律後果,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受訪專家認爲在管理方式上,影院還應考慮建立更加嚴謹的懲戒機制。

“將有不文明行爲的觀衆納入‘黑名單’,實現不同影院之間的信息共享,可以對違規者形成較大約束和較強震懾,從而減少不文明行爲的發生。此外,影院可以識別和管理存在不良記錄的觀衆,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但在‘黑名單’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避免不當侵害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需謹慎考慮‘黑名單’的錄入標準和時長等問題,確保機制的合法性。”王葉剛說。

他認爲,影院需提升管理能力,利用新技術優化管理流程,加強員工培訓,提升其處理突發不文明事件的能力與溝通技巧,確保能及時、妥善解決問題。觀衆也要增強自律意識,自覺遵守觀影禮儀,摒棄不文明行爲習慣。電影行業要加強行業自律,對影院和從業者進行監督,對違規行爲嚴肅處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黃忠提到,文化引導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觀衆的行爲,在電影放映前進行簡短直接的儀式化教育,如播放文明觀影的公益廣告等,可以引起觀衆對公共規則的重視,營造文明觀影、互相監督的氛圍,讓觀衆在心理上做好文明觀影的準備。

“文明觀影的核心在於分享與互動。在影院這個共同的藝術空間中,公衆能夠更高效地體驗到彼此的存在。唯有在這種共享的藝術氛圍中,才能完成現代公民文明素養的提升。期待通過智慧、合理的管理手段,能夠讓觀影的重任落回每個責任觀衆的肩上,爲每一位喜歡電影的人創造更美好的觀影經歷。”黃忠說。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麗 實習生 馮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