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全球低軌衛星供應鏈 「抗輻射 IC」爲臺創造太空晶片新藍海

臺灣2024年衛星產值估算已破2700億臺幣,產業專家看好,在我半導體與IC設計優勢下,太空晶片與通訊IC未來有機會打入全球衛星製造商供應鏈。(美聯社)

低軌衛星商機持續火紅,過去10年衛星數量從約1000顆迅速成長至近8000顆,主要動力就來自低軌衛星。一位專精太空產業的智庫專家認爲,以臺灣在IC設計與半導體的領先優勢,未來可開發「抗輻射 IC」,結合可靠先進封裝,創造太空晶片新藍海,爲全球衛星製造商提供高性價比的關鍵電子元件。

智庫產業專家指出,低軌衛星有四個次產業,包括地面設備、衛星服務、衛星製造、衛星發射,以臺灣2024年來說,衛星產值估算已破2700億臺幣,其中約九成屬於地面設備。

近年臺廠紛紛致力投入低軌通訊衛星領域,專家觀察,主要切入方向有下列三個,首先是「提供大型衛星運營商關鍵零組件」,代表業者有華通(高階PCB板)、升達科(射頻模組)、啓碁(路由器)等,由於星鏈Starlink及亞馬遜Kuiper在2025年將積極部署衛星,預期這類廠商可持續取得大量訂單。

其次「開發系統層級產品」,目標今年與國際衛星運營商Eutelsat OneWeb實現低軌寬頻衛星入網測試,完成最後一哩路。另一方面,電子五哥之一的仁寶也推出衛星物聯網設備,產品可應用於野外緊急連絡、無人機偏遠山區監測及救援。第三是「佈局前沿技術」,這部分已有國內專注光纖通訊廠商,瞄準衛星光通訊商機。

整體來說,臺灣以資通訊領域實力,已成功切入國際四大衛星商供應鏈。近四年來,從事臺灣低軌衛星產業約50家臺廠,涵蓋國產零組件、元件、次系統等。

不僅於此,專家分析在全球低軌衛星產業中,臺灣已從原先代工製造的角色(OEM),逐漸進展爲共同研發夥伴(ODM)。另外,臺灣在半導體產業具有的優勢,像是高效能運算(HPC)、低功耗晶片、AI 加速器、通訊 IC 等,都是未來可轉化切入太空產業的關鍵競爭力。

這部分可發展商機的大概有三個,產業專家直指,包括「高效能低功耗晶片」支援衛星運算,臺灣的 IC 設計及半導體業者都能夠開發高效能、低功耗衛星處理器,提升衛星自主運算能力。其次「通訊 IC 」驅動衛星網路技術突破,低軌衛星產業對於寬頻通訊、相控陣天線、毫米波傳輸等技術需求極高,而臺灣的通訊 IC 設計能力可助攻發展下世代衛星通訊模組。

專家更說,傳統的太空晶片昂貴且供應鏈集中於美、歐國家,臺灣可透過發展「抗輻射 IC」,利用高可靠性半導體封裝技術,創造出新藍海,打入國際航太供應鏈,爲衛星製造商提供高性價比的關鍵電子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