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孔雀大廠飛” 推動工程師人才下沉正當時

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正在加快釋放。新華社近日報道稱,有外媒評價: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正產生巨大回報。美國一家智庫機構的數據顯示,2022年,在全球排名前2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中,有47%的人本科學業是在中國完成的,而在美國讀完本科的僅佔18%。

最新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居世界第10位。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力正從人口紅利向知識紅利轉變。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師隊伍。我國工程師總量從2000年的521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萬人,增長約3.4倍,年均增速爲6.3%。更大的人才庫讓中國更有機會實現技術突破。

但與此同時,我國工程師隊伍建設仍存在結構性短板。首先,工程師在整體勞動力中的比重偏低。有研究稱,2020年我國工程師在整體勞動力中佔比爲2.23%,雖然比二十年前增長1.52個百分點,但明顯低於歐盟的7.4%、美國的4.4%、英國的10.8%、德國的7.8%和法國的7.0%。

其次,工程師集聚在大型企業現象突出,工程師人才“孔雀大廠飛”,中小企業求賢若渴。以清華大學電機系2023屆畢業生爲例,53名畢業生選擇在電力/電工行業就業,其中電力規劃總院、國家電網集團、華能集團、四方繼保這幾家大型企業和規劃設計單位就佔35人。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可能進一步拉大。據報道,某央企2025年春季校園招聘開放了1730個崗位,結果收到了1196273份簡歷。高校畢業生對進入國央企工作熱情高漲。

這體現出我國工程師人才供需存在“溫差”。行業頭部企業和領軍企業具有顯著的規模優勢和市場影響力,其創新研發的訴求也更加體系化,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無論是協同方式還是持續投入,都有較爲清晰、完善的思路。而研發更加靈活、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化的中小企業,很難套用這種培養供應模式,也難以和大型企業集團競爭人才。

創新型中小企業是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力軍。工程師對於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舉足輕重。某種程度上說,工程師的質量決定着創新型中小企業能否進階爲“專精特新”、小巨人以及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這是因爲,中小企業難以建立起大型企業那樣強大的科技研發團隊,企業研發創新依賴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主要是在實驗室條件下完成的,如果想在企業生產條件下達到預期效果,需要不斷優化工藝,這就需要企業具備優秀工程師人才,從而實現新產品和新技術從實驗室到工廠的順利切換。

因此,鼓勵工程師人才下沉正當其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首先要全面提高中小企業工程科技人才隊伍質量。

當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仍是創新高地,但工程師羣體的分佈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雁陣模式”,成都、武漢、合肥等新一線城市正迎頭趕上。有報道稱,武漢光谷依託高校資源,聚集了工程師30萬人,形成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羣。2024年光谷企業研發投入佔比達6.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

人才流動是一個市場化行爲,但政府的公共服務創新可以優化人才要素的配置。工程師下沉也不例外。

早在十幾年前,陝西省就印發管理辦法,鼓勵和選派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工程科技人員到中小企業擔任首席工程師,幫助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協助、指導和參與提升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浙江省多個地市建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爲企業提供以政府投入爲主導的公益服務,通過平臺匯聚人才資源,共享科研儀器設備等,爲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有的協同創新創業中心建立了專家庫、工程師庫和企業庫共享機制,中心發揮橋樑作用,爲工程師和企業牽線搭橋。這尤其適合以中小企業爲主的傳統產業集聚區,比如,紹興市2020年以來相繼成立印染、珍珠、襪業等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同時,協同創新中心也爲地方引進的技術人才提供了創新創業平臺,中心支持入庫工程師自主創業,並配套提供場地、人才、金融等服務。

推動工程師人才下沉,根本在於中小企業是否選對賽道,是否有核心競爭力,從而給人才以發展預期。地方政府參與工程師協同創新,則可以有效放大協調整合效應,補齊中小企業工程師人才短板的同時,同時解決中小企業成長的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