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育“內耗三重門”後,當初那些搖號的孩子們,怎麼樣了?
學業負擔過重、內生動力匱乏、課間活動坍縮......該如何破除教育“內耗三重門”?
文丨Jennifer 編丨Jenny
今天的家長們對基礎教育都有哪些期待?
或許答案很簡單:學得好,不太卷,最好還能全人發展。
然而擺在眼前的,卻是學業壓力蔓延、孩子陷入無效刷題;睡眠和活動空間嚴重不足;孩子內生動力缺乏....堪稱當下教育的"內耗三重門”!
如果不能破除內耗,再美好的教育期待,都是一場空。
這也是爲什麼,當外灘君來到上海民辦聖華紫竹雙語學校(簡稱聖華紫竹雙語),這所滬上低調的雙語學校時,瞬間眼前一亮:
聖華紫竹雙語(紫鳳路校區)
驚喜一,學校育人的“成績單”很是亮眼:中考成績在滬上競爭尤爲激烈的閔行區名列前茅,2024屆“搖一代”重點高中錄取也達到歷史新高,堪稱“低進高出”。
驚喜二,起初外灘君以爲這般出色的成績,是學生長時間“待機”熬出來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學校不僅未在“內卷”上大做文章,而且主動破除無效學習和重複刷題,取而代之的是更爲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樣態。
驚喜三,學校追求的是,既不增加教師額外負擔,也不讓家長操勞費心,就能爲每個孩子賦予全人發展的契機,並儘可能配備優質的國際化辦學資源。
驚喜背後,是聖華紫竹雙語爲破除內耗,進行的一番自上而下的升級迭代。
可點擊觀看學校視頻
上海民辦聖華紫竹雙語學校
簡稱“聖華紫竹雙語”,原爲上海華東師大二附中紫竹雙語學校,是一所致力於多元課程與發展通道的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
學校爲中國商務部援外培訓參觀考察單位、國家教育部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上海市民辦中小學特色學校、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集團成員校、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基礎教育科研實踐中心。
先愛上學習很重要!
一走進聖華紫竹雙語的校園,外灘君最先感受到的,是小朋友們的笑容和活力。
課間時分,除了學生最喜歡的乒乓球,還有跳長繩、跑操、羽毛球、圍棋等各種各樣“大課間活動”;
校園公共空間的鋼琴可供學生隨時彈奏,很多家長驚喜地發現,許久不碰鋼琴的孩子,居然願意練琴了;
還有非常豐富的音樂會、運動會、藝術月、學術周活動,每個孩子都有上臺表演和展示機會.....
在今天教育內卷的大環境下,一所以學術爲重心的學校,能有這樣的氛圍真是太少見了。
這些年,在升學壓力面前,“全人教育”似乎成了一件難以“兩全其美”的事兒:既要活動豐富、全面發展;又要學術紮實,還想要不卷不雞、不折騰...
但在葛順勇校長眼裡,“兩全其美”纔是教育的應然。這份自信,源自他在全人教育領域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洞察。
葛校長和孩子們在一起
葛順勇校長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博士,獲英國教育部頒發的教師資格(QTS),2023年加入聖華紫竹雙語前,先後在國內公立、英國本土頂尖公學以及國內知名雙語學校任職,深諳國際融合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雙語教學的師資培訓,以及學生生涯規劃與升學指導。
在葛校長執掌學校發展的一年多裡,他堅持推行“以學術爲核心的全人教育”,注重學術能力與核心素養兩手抓;不僅明確了學校在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卓越均衡 面向世界”的育人目標,而且力求培養擁有對話世界和解決全球問題能力的國際化未來人才。
如何做到“既要學術、又要全人發展、還要國際化視野”?這就意味着,要提高學生的單位時間學習效率,減少內耗,省下更多時間精力,去做傳統教育之外的探索。
爲此,學校在課程設計和教學管理上都進行了巨大調整,在原有班級規模基礎上,大力推行分層教學和分組學習。
不僅如此,還提供更多教學支持,幫助教師利用好課堂時間,設計更科學的作業任務,替代繁重的重複性刷題......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投入到音體美科創等個性化發展,以及跨學科和項目式學習中。
孩子們分組學習
剛開始也有家長擔心,這一系列變化,是否會導致孩子成績下滑?
實踐證明,在減少無效學習和教育內耗後,孩子們不僅學習狀態比往常更好,還大大提升了內驅力。數據也充分表明,各年級段的同學們在學業發展上均得到了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
去年就有三位中學部6年級同學,成爲“世界學者杯”賽場上爲數不多年齡最小的參賽選手,還在美國耶魯大學全球輪冠軍賽上斬獲最佳論文金獎。
熱愛橄欖球運動的孩子,不僅拿下了國內所有同組別腰旗橄欖球、美式橄欖球冠軍,還代表學校和中國參加世界錦標賽。
自我決定理論也表明,興趣驅動的學習能激發內在動力,提升學習效果;而多元智能理論則強調,學生在不同領域的才能發展,能全面增強認知能力,進一步推動學業進步。
爲了能讓學生有更愉悅的學習和成長體驗,學校還大力推動校園環境改造。
這一年裡,學校特別開闢一塊“快樂農場”,餵養孔雀、小鹿、可達鴨、兔寶寶,滿足孩子對小動物和大自然的喜愛,也增添了寫作和觀察生活的素材;
還有一些改造屬於“就地取材”,比如校園裡的核酸檢測亭閒置後,在師生可愛的塗鴉改造下,變成了溫馨的獨處空間和心理療愈室;
教學樓中庭,也一改過去中規中矩的面貌,變成更具開放性的留白空間,不間斷展示各學科的項目學習成果...
這些還不夠。
更令人期待的是,學校2025年9月將整體搬入位於蘭香湖民辦基礎教育園區,總投資超過20億的新校園。
除了上面這些溫馨的環境,學校還將配備有更現代化的藝術中心、圖書館、標準室內游泳池和標準足球場,小初階段和高中部還分別有一座獨立的室內體育中心,爲學生在文化、藝術、體育等各領域的綻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蘭香湖新校區效果圖
破除“課堂內耗”
內生動力就長出來了!
聖華紫竹雙語取得一系列教育成果的背後,也離不開向內耗的課堂開刀。
爲此,學校一直在琢磨一件事:如何安排設計課程和課堂內容,才能調動學生興趣,激發內驅力?
1.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更有意思了
走進小學部二年級課堂,孩子們正在通過小組合作利用多種材料,搭建金字塔。
原來,這是一堂工藝與設計課(DT),也是學校新引入的優質國際化教學資源之一,目的在於幫助學生通過創造性思維和設計來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
這樣的課程,雖然不和考試直接掛鉤,卻提供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平臺,大大提升了孩子們在數學、邏輯、物理等方面的興趣和思維。
工藝與設計開放課堂
類似這樣的課程,還在不斷更新中,其中有不少是以CCA課外協同課的形式呈現。
爲了給學生更豐富的興趣課體驗,學校課程中心對CCA協同課程進行升級與擴容,不僅涵蓋人文社科、數理邏輯、全球素養、智能科創、藝體戲劇等多個領域,還探索跨學科教學、混齡學習模式,而且是5-20人不等的小班化體驗。
一年多來,學校在教學管理架構上也不斷升級和完善:成立發展中心,全面梳理課程升級與落地,搭建博雅項目,提供更多國際化教育資源。
發展中心助理、負責CCA課外協同課程的嚴柯雯老師,是一位美術老師,也是學校創始屆老師,她親眼見證了學校的教育國際化轉型的巨大變化。
嚴老師感慨,過去像美術這樣的課程,形式比較單一,學生也提不起興趣。現在,發展中心不同學科老師集思廣益,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興趣,打破學科邊界,帶來新的可能。
最近,她和小學部卜曉嵐老師共同備課,成功設計與執教了一節融合光影技術和非遺手作的“雙師融合”CCA課程,並在上海市市級進行展示。這堂課也被評爲上海市市級“雙師融合”創意實踐優秀項目。
嚴柯雯老師在雙師融合課堂上
2.更系統性的項目化學習,拒絕碎片化
在學習項目上,學校堅持“整體性”“系統化”,而非“碎片化”。
這一年多來,學校通過“環遊地球80天”爲主題的頂層設計,打破課堂和學科界限,將一至七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地理、歷史以及音體美科創等學科進行項目式融合,通過精心設計項目、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校的各類資源也被充分挖掘出育人功能,比如教室、走廊的主題展示,運動節、學科周、藝術月等各類活動的舉辦,讓孩子們時時刻刻浸潤在“環遊地球80天”的學習空間裡。
就連食堂也配合“環遊地球80天”項目,分年級推出不同國家菜系(如新西蘭菜系),讓孩子們大快朵頤享受美食的同時,體驗不同國家文化。
在學校的理念裡,比起碎片化的活動,系統性的超學科項目,更能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建構知識體系,真正實現教與學的變革。
爲此,學校還開始搭建博雅項目,大膽啓用新老師。
博雅項目主任助理宋丹妮老師,是一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老師,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莫納什大學,曾在澳洲和印尼都有教學經歷。2024年開始加入聖華紫竹雙語擔任G7-G9年級商科和經濟學教師。
宋丹妮老師和學生
宋老師介紹,博雅項目的課程內容,豐富多元,在教學樣態上有很多創新,“比起被動接受,博雅項目的主動探究學習,更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除了多元化融合課程之外,博雅項目還通過課外協同課程開設了HPQ/EPQ探究項目、ER 思辨與設計課程、CD 生涯課程等“增益課程”,夯實學生在英語語言、數理邏輯、人文社科、商業素養各方面的能力素養。
博雅項目學生和博雅郵局項目
3.拓展“校外課堂”,學習資源來自世界各地
學校的“校外課堂”也在持續升級,不斷走向國際舞臺。
作爲華師大基礎教育集團成員校,在華師大專家團隊和英特爾人工智能教育項目的支持下,院士專家進校園、家長課堂、AI人工智能等系列課程,不斷給學生帶來前沿體驗,爲成長賦能。
孩子們前往英國蒙巴頓訪學
學校還獲得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授權,成爲劍橋成員校,並與英國、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學校建立校際合作關係。
前不久,學校音樂組師生還攜手英國奧多公學師生,在上海九棵樹藝術中心成功舉辦了慈善音樂會暨藝術展。
當整個校園風氣越來越包容和開放,孩子們的學習動力更爲強勁,展現出越來越多自主創造的活力。
學以致用,
孩子們藉助AI讓陶藝作品“活”了過來
破除“關係內耗”,
讓孩子學得更開心!
學習之外,如今孩子們的心態,也出現了一些的變化。
有家長說,以前孩子總有點兒“悶”,不太愛和父母交流。如今孩子很喜歡分享自己在學校裡做了什麼,學了什麼;
還有家長髮現,孩子變得更自信了。過去他在集體中是個小透明,現在特別主動;對自己曾經畏懼的學科,也逐漸多了一些信心。
轉變背後,既有學習環境、教學方式的革新,也有師生和同伴關係的變化。
傳統教育中的關係,很容易成爲束縛孩子的壓力,比如同伴之間的惡性競爭、師生之間的冷漠和猜疑,乃至家校之間的不信任,都是一種無形的內耗。
在聖華紫竹雙語,外灘君卻看到對傳統關係內耗的破除。
校會活動上,老師和家長一起上臺撐場
這一年多來,學校巧妙地將“導師制”與“年級校會”進行了融合,爲育人方式帶來了新的變化。
比如,在這樣一個九年一貫制的校園裡,孩子們可以選擇一位自己心儀的導師。在導師的支持下,每個孩子、每學期都會在年級校會上呈現一個節目或作品。日常排練,不僅拉近了老師和孩子們的距離,也讓導師有更多觀察孩子們的機會,去發現他們的“不同側面”。
導師制與年級校會的融合,背後想要傳遞出這樣一種育人理念和價值觀:
學校裡每個孩子、每學期,都要登上一次舞臺,將舞臺上的自信帶回教室、帶回課堂,也讓孩子們的成長被充分“看見”!
孩子們在校會上表演
家校間日益公開與透明的氛圍,也感染着家長。每個月,葛順勇校長都會給家長寫一封“校長來信”,分享這一個月裡學校的發展情況和孩子們的成長、收穫和喜悅。
正如有家長總結聖華紫竹讓自己放心的原因,非常精闢:
學校提供的多元環境,讓孩子愛學;
學校構建的課程體系,讓孩子會學;
學校營造的家校關係,讓孩子樂學!
探校結束,我們會發現,平日裡看似宏大的教育國際化與“全人教育”理念,並非遙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校園環境、教與學的樣態,以及師生關係的諸多細節之中。
背後的核心就在於,“一切以學生爲出發點”,尊重教育客觀規律,讓學習迴歸生活,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這樣一種“反內耗”的理念教育模式,不正契合了那些既期望孩子成績優異,又格外重視成長體驗的家庭的深切渴望嗎?
如果對聖華紫竹雙語學校感興趣
詳情諮詢、預約探校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內容線索 |微信:waitan2022
轉載&合作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