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退潮!美購物中心店面空置率近6% 反成小店面搶進機會
▲美購物中心空置率升高。(示意圖/Pixabay)
記者張靖榕/綜合報導
美國大型購物中心的空置率上升,平常一位難求的空間,現在反而讓個體店家有更多機會可以槍進。位於美國聖地牙哥的身心療愈顧問布萊爾(Kimberly Blair)專精於悲傷輔導,近來發現客戶間普遍出現「螢幕疲勞」的現象。在多數諮商都採線上進行的情況下,她決定設立實體諮詢空間,改爲更多面對面輔導。在尋找地點時,她驚訝地發現購物中心內竟有不少優質店面可供選擇,租金條件也相當彈性。
CNBC報導,營業地點在聖地牙哥的布萊爾表示,「我不僅談到了一個非常理想的月租價格,還拿到了靈活的租期,這不但讓需要面對面支持的客戶有了更好的治療效果,對我的事業來說也是一種競爭優勢。」
從健康從業人員、瑜珈老師到藝術創作者,美國各地的中小型業者,如今都更容易承租過去難以企及的黃金商業空間。不過,專家也提醒,這樣的機會是否出現,仍高度取決於所在的地理位置。
根據商用不動產公司高力國際(Cushman & Wakefield)2025年第2季報告,全美購物中心空置率上升至5.8%,比第一季增加20個基點,較去年同期上升50個基點。報告指出,這顯示整體租賃需求轉弱,使得包含購物中心在內的租金壓力逐漸緩解。雖然疫情高峰期間的數據更爲嚴峻,但目前關店數量持續攀升,加上租戶面臨的營運成本壓力日益加劇,未來幾季的租金成長可能進一步放緩。
「現在的『主街機會』不再侷限於傳統零售業者,更多業態正加入進來」,顧客人流數據平臺 Placer.ai 的研究總監拉方坦(Elizabeth Lafontaine)表示。她指出,在消費者大量移入、人口快速增長的熱門市場中,零售空間正重新開放給獨立店家和當地品牌,連購物中心對在地商家的接受度也明顯提高,尤其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房仲平臺 Offices.net 的共同創辦人艾爾德(Teresha Aird)也指出,布萊爾的經歷並非孤例。「我們確實看到更多小型企業趁着商業空置回升,搶進過去因租金高昂而無法企及的地段,」她說,包括環城郊區與中型城市商業區等過去受創嚴重的零售廊道,如今都出現價格回調的現象。
艾爾德補充道,「這讓過去被排除在外的獨立零售、健身業者,尤其是各類服務型企業,有了進場的機會。」不過,高力國際的資深經濟學家博納克(James Bohnaker)提醒,雖然空置率上升,但租金仍在成長,「租金通常不會下跌,只是漲幅減緩」。疫情過後,零售租金年增率曾達4%,現在則降至約2%左右。
正是這樣的漲幅趨緩與空置增加的雙重趨勢,讓許多中小企業得以跨入過去無法承擔的商業地段。「我們觀察到醫療診所、SPA館等非傳統業態的出現變多,」博納克說。
高力國際預期,這樣的現象短期內仍會持續。「市場確實正在重新調整,截至今年爲止,關店數仍在增加」,博納克指出,這意味着對中小企業來說,機會之窗仍在擴大。
在密西根州北部經營 Traverse Bay Farms 的美食品牌主拉波特(Andy LaPointe),在當地兩家小型購物中心設有實體店面。他表示,當連鎖品牌退出優質商圈後,留給在地商家的,不只是填補空間的可能性,而是「重新想像這個空間」的機會。
「這些空間通常已經完成選址評估,也累積一定客流量,當地居民也習慣這裡有活動。真正的轉變,是當小品牌進駐後,不是複製一個制式門市,而是創造出一個讓人想駐足、有歸屬感的地方」,拉波特說,「所以,當大型連鎖撤出時,留下的不是空缺,而是畫布——讓在地小店畫出屬於自己的長久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