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時代有了“新故事” AI語音廠商再戰IPO
本報記者 曲忠芳 北京報道
曾經IPO折戟的AI語音廠商,在大模型浪潮中找到了新故事,重新向IPO發起衝擊。繼雲知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4月14日已獲證監會批准備案後,思必馳也於4月25日向江蘇證監局提交了上市輔導備案申請,按照輔導機構的計劃,思必馳或最快在今年年底提交科創板IPO申請。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思必馳創立於2007年,雲知聲則於2012年成立。思必馳曾在2022年7月提交過科創板IPO申請,但次年5月上會被否。而云知聲曾於2020年11月向科創板“AI語音第一股”發起衝擊,僅3個月後卻又主動撤回;之後,雲知聲轉戰港股,分別於2023年6月、2024年3月兩次提交招股書,均因市場環境或審覈問題未能通過。
大模型給語音行業帶來了什麼變化?AI語音廠商再戰IPO做好準備了嗎?
再戰IPO 虧損仍是常態
證監會官網公告,思必馳由中信證券擔任上市輔導機構。中信證券公佈的輔導計劃,將在今年11月對思必馳進行輔導總結、輔導驗收。需要說明的是,輔導備案是企業IPO籌備過程中的前置重要環節。輔導完成後,還要經歷申報提交招股書等文件材料、審覈、路演與定價、股票公開發行與掛牌交易等步驟。
對於思必馳的上一次IPO申請,科創板上市審覈委員會在2023年5月審議認爲,其不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或信息披露要求。據彼時公開的IPO招股書,思必馳在2019年至2021年三年裡累計淨虧損8.33億元,營收分別爲1.15億元、2.37億元、3.0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三年前,以大模型爲代表的生成式AI浪潮席捲全球,思必馳的商業模式及財務數據還有待後續提交更新的招股書披露。
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旬,思必馳剛完成了新一輪5億元的股權融資,投資方涉及產業基金、國資、私募基金等。思必馳方面表示,本輪融資後將持續加速垂域大模型DFM-2與全鏈路對話技術在汽車、IoT等智能終端及會議辦會、金融等行業場景的規模化落地。
不同於思必馳選擇A股科創板,雲知聲則將在港股主板上市作爲衝刺目標,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雲知聲向港交所的第三次遞表。最新版本的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雲知聲的營收分別爲6.01億元、7.27億元、9.39億元,淨虧損分別爲3.75億元、3.76億元、4.54億元,虧損呈現擴大趨勢,三年累計淨虧損12.05億元。
從營收結構來看,雲知聲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生活及醫療領域的AI產品和解決方案。招股書顯示,2024年,該公司生活(指住宅、商場、酒店及交通等)AI解決方案實現收入7.40億元,醫療AI解決方案收入爲1.99億元,在總營收中的貢獻佔比分別爲78.8%、21.2%。
截至2024年年底,雲知聲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1.56億元,而2023年年底這一數字爲3.8億元,這表明該公司的現金流在收緊。招股書披露,雲知聲在2022年至2024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爲-1.66億元、-2.84億元和-3.19億元,這主要是受應收賬款持續攀升的影響。報告期內,貿易應收款項的週轉天數分別爲254天、283天和277天。
記者注意到,虧損已成爲AI語音廠商乃至所有AI獨角獸的常態,高昂的研發成本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是導致虧損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已經港股IPO“上岸”的另一家以語音交互技術起家的出門問問(02438.HK),自2021年以來同樣持續處於虧損狀態。財報顯示,出門問問2021年至2024年的淨虧損分別爲2.76億元、6.70億元、8.02億元、7.21億元,四年累計虧損爲24.69億元。需要指出的是,出門問問的主營業務已轉型爲AIGC解決方案,包括AI配音工具“魔音工坊”、數字人平臺“奇妙元”、企業數字員工生成平臺“奇妙問”等,通過訂閱付費或API調用收費。2024年,出門問問AIGC業務收入貢獻56.7%,爲2.22億元,智能設備及其他配件收入爲1.52億元,而其他語音技術企業重點發力的AI企業解決方案業務已逐步收縮,收入僅0.16億元。
大模型時代的語音“新故事”
在大模型時代之前,語音技術的各個細分方向相對獨立,包括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音增強、語音分離、聲音事件監測、防僞安全等。進入大模型時代,語音技術的各個細分方向開始融合,語音技術融入語音大模型。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尤其是2024年GPT-4o的普及,催生了新一代端到端的高級語音模式。無論是科技大廠還是大模型企業,都發布了各自最新的語音大模型。今年1月,科大訊飛推出了星火語音大模型,支持端到端語音到語音同傳,憑藉延遲僅5秒的水平堪比人類專家譯員的水平。同一月,字節跳動旗下豆包實時語音大模型上線,目前已在豆包App全量開放。
在這種背景下,思必馳、雲知聲也積極押注大模型領域。2023年7月,思必馳發佈了垂域大模型DFM-2,聚焦智能汽車、辦公會議、物聯網等領域。思必馳在今年1月時披露,該公司自2019年進入汽車前裝市場以來,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接近80%,累計“上車”超過1500萬輛。在會議辦公場景,思必馳旗下已有吸頂麥、AI辦公本等消費產品。
雲知聲也在2023年推出了600億參數的自有大模型“山海”,業務發力重點在生活、醫療兩大方向。雲知聲招股書中援引沙利文研究報告稱,按收入計,雲知聲是2024年中國第四大AI解決方案提供商,市場份額爲0.6%,但在年收入超過500萬元的企業中增長速度排名第二。2024年,按收入計,雲知聲在國內生活AI解決方案排名第三,在醫療AI服務及解決方案排名第四。
思必馳董秘龍夢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大模型火熱的這幾年裡,有越來越多的客戶認爲語音交互的成熟度已足夠,希望儘快接入大模型,使體驗更好,什麼場景都能適用,但是在實際場景、具體應用中又發現沒那麼好用,因此客戶需求又會出現回落、迴歸理性。一方面,大多數客戶希望保持之前執行職能的穩定性,又希望在一些通用的問答交互上能夠結合大模型實現更有意思的交互,另一方面,客戶對於整體人機交互的訴求,尤其是基於硬件的人機交互訴求變多了。
關於業界關注度較高的商業模式變革,龍夢竹坦言,大模型目前並沒有給思必馳的商業模式帶來任何明顯變化,公司一直提供的是標準化的產品方案,包括技術服務、軟件產品,以及AI芯片、AI模組、整機等硬件產品。不過,通過對全鏈路智能對話系統架構的升級,應用分佈式架構可以把大模型做到端側,在多個大模型調用、大小模型協同能力落地方面有明確的提升,帶來了新的客戶增長。與此同時,公司還把一些新的第三方內容服務智能體(Agent)化,未來希望在這個方面有一些新的服務模式發展。除此之外,利用大模型,思必馳還加速了對多語種語言交互能力的研發,包括翻譯、理解等,由此企業出海的速度加快,近兩年,在智能座艙和AIoT領域都拿下多個海外客戶。
互聯網行業分析師張書樂認爲,雲知聲、思必馳等AI語音廠商自成立以來在賽道及定位幾經探索與調整變換,AI到現在的落地場景還不清晰,這些獨角獸的商業模式仍需自證。有目共睹的是,市場競爭也愈加激烈,像雲知聲、思必馳各自在醫療AI、辦公協作軟硬件等很多領域都跟科大訊飛這些大廠形成直接競爭關係,行業新涌入的語音大模型也在明顯增加。AI產業雖然是風口,但是能否打開應用場景、是否具有落地價值,纔是AI公司能否上市成功的關鍵。如果光有算法和故事,自然不足以支撐IPO之路,資本市場更期待能夠有實際價值存在的人工智能。
雲知聲、思必馳再戰IPO能否成功,本報記者將持續關注。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