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人工智能或爲標普500指數新增16萬億美元市值
智通財經APP獲悉,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表示,人工智能(AI)有望推動生產率提升併爲經濟增長提供支撐。這一新興技術或爲標普500指數帶來最高16萬億美元的市值增量。
摩根士丹利全球主題研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主管斯蒂芬·伯德(Stephen Byrd)做客節目,解讀了該行這一預測數據的推導邏輯。
不同於傳統宏觀層面的估算,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團隊採取了 “從微觀到宏觀” 的深度拆解方法。其研究起點聚焦於 “任務與職業” 層面,核心基礎數據集源自 AI 公司 Anthropic 的 “經濟指數”—— 該指數系統梳理了美國勞工統計局定義的所有職業任務,並評估每項任務被 AI “自動化替代”(AI 直接取代人類工作)或 “增強輔助”(AI 作爲工具提升人類效率)的可能性。
隨後,研究團隊藉助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職業分類數據,將任務與具體職業關聯,再進一步匹配到標普 500 成分股公司,分析不同企業的職業構成與 AI 應用潛力,最終形成市值影響的測算模型。
研究發現,AI的應用已覆蓋廣泛的職業領域,而最大受益者是那些“高AI增強潛力職業佔比高”的企業。這類企業集中在必需消費品分銷與零售、房地產管理、交通運輸等行業——在這些領域,AI驅動的生產率提升所帶來的收益,可能超過其2026年預期盈利的100%。
據估算,標普500成分股公司每年通過AI可節省成本約9200億美元(主要來自薪資支出減少與生產率提升),這一數字相當於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總薪酬支出的41%,約佔該指數2026年預期稅前盈利的28%。這種效率提升預計將對各行業產生深遠影響,最終可能爲標普500指數帶來13-16萬億美元的市值增長,接近其當前總市值的四分之一。
儘管多數成本節省預計來自薪資縮減,但報告明確區分了“全面自動化”與“任務層面增強”的差異:智能體AI(Agentic AI)更可能重新分配任務,而非直接淘汰崗位;而人形機器人等實體AI(Embodied AI)則在物流、實體零售等行業構成更直接的崗位替代風險。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提醒,AI技術的全面應用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企業初期更可能通過“自然減員”與“流程優化”實現AI落地,而非立即大規模裁員——尤其是在“客戶對接崗位直接影響營收”的行業。報告還預測,全新職業類別將隨之涌現,例如首席AI官、AI治理專家等,這與此前技術變革浪潮中“程序員、IT專業人員、數字營銷人員需求激增”的規律一脈相承。
對投資者而言,結論已然清晰:AI不再是投機性主題。其潛在成本節省規模極爲可觀,有望在本十年下半葉成爲推動美國企業盈利增長的最強勁動力之一。隨着AI革命逐步推進,它將重塑企業格局——通過提升生產率、助推盈利高速增長,或許能爲當前的高估值提供合理支撐。不過,這一轉型過程大概率是漸進的,企業需在“AI應用收益”與“維持員工穩定、客戶關係”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