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廣東屈公病單週暴增近3千例 一圖看懂高風險國家
大陸廣東屈公病疫情升溫,疾管署已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升至第二級。(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陸廣東屈公病疫情升溫,疾管署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從第一級升至第二級,除大陸廣東外,屈公病旅遊疫情第一級建議國家包括菲律賓、印度、印尼、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及肯亞;第二級警示爲巴西法屬留尼旺島,提醒前疫情高風險國家時,應加強防蚊措施,返國後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
疾管署指出,大陸屈公病疫情持續升溫,其中以廣東最嚴重,近一週新增近3000例,已於7月22日列爲旅遊疫情第一級,8月4日升級爲第二級警示。除大陸廣東,目前被列爲屈公病旅遊疫情第一級注意的國家包括菲律賓、印度、印尼、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與肯亞;第二級警示地區則爲大陸廣東、巴西與法屬留尼旺島。
疾管署列出國際高風險國家。(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建議,前往當地應穿着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及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
疾管署說,屈公病潛伏期爲2至12天,發病前2日至發病後5日爲病毒血症期,常見症狀包括突發高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影響手腳小關節、手腕與腳踝,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其他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疲倦及肌肉痠痛,症狀通常持續3至7天,返國後若出現疑似症狀,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
全球屈公病疫情方面,疾管署主任郭宏偉表示,美洲巴西病例最多逾19萬例,玻利維亞、阿根廷分別有約4000例、2000例;亞洲以印度超過3萬例居冠;歐洲法國49例、義大利2例;非洲肯亞超過600例;澳門、香港也有廣東移入病例,需特別注意。
疾管署表示,截至8月4日國內累計16例屈公病,皆爲境外移入,因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恐引發本土流行,但與登革熱不同的是,屈公病可能導致數週至數月的倦怠與關節疼痛,重症高風險族羣包含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及患有慢性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