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十一黃金周啟動 京滬高鐵變「地鐵」依舊一位難求
大陸十一黃金週即將啓動,大量人員的移動又考驗整體交通運輸能力。其中的京滬(北京─上海)高鐵車票又是早早賣光。即便加密至4分鐘一班、甚至掛上超長編組的17節(440公尺)車廂依舊一位難求。
去年(2024年)的十一黃金週期間,10月3日當天,京滬高鐵發送旅客90.3萬人次,刷新歷史紀錄。
京滬高鐵從2011年6月開始營運,自2017年9月21日實現時速350公里的商業運營,成爲全球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國家,也是目前全球最賺錢的高鐵路線,其年旅客發送量達2.5億人次。
京滬高鐵爲因應龐大的人流,每天開行的列車對數基本都在150對(雙向300趟)以上,節假日更達400趟,且常能加密至4分鐘一班,被戲稱是地鐵了,但依舊不敷需求。
京滬高鐵迄今營運14年,2023年疫情結束後,隨着沿線區域間經濟合作的日益緊密,人員往來愈發頻繁。多座大城市大量商務、旅遊、探親等出行需求,快速飽和。以商務活動爲例,每年僅京津冀與長三角地區之間的商務往來人次就超過千萬。
大陸鐵路建設單位也沒想到京滬高鐵人流的快速增加,解決之道只能興建京滬第二高鐵,並已在二年前動工,預計2028年完工,紓解當前京滬高鐵人流壓力。
事實上,大陸「第二高鐵」的思路正在各地成形,除了京滬第二高鐵,北京至天津、上海至杭州、上海至南京、重慶至成都、廣州至深圳都在開通第二通道(高鐵)甚至第三通道,未來大陸的「第二高鐵」有望全面建成,綿密佈局各大城市,取代當前的「八縱八橫」高鐵格局,成爲劃時代的交通建設。
京滬高鐵經常人滿爲患,即便加密至4分鐘一班變成「地鐵」依舊沒票可上。圖爲今年6月1日端午假期,鐵路上海虹橋站的人潮。 (中新社)
京滬高鐵經常人滿爲患,即便加密至4分鐘一班變成「地鐵」依舊沒票可上。圖爲今年6月1日端午假期,鐵路上海虹橋站的旅客。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