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農民每月養老金僅214元 悲嘆:城裡人退休能旅遊…我們連生病都不敢
2025農民養老真相:每月200塊,該怎麼活?(藍孝威攝)
據公衆號「根號參」報導,2025年的春節剛過,浙江紹興一位73歲的老人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帳單:每月390元(人民幣,下同)養老金,加上兼職電工的6000元月收入,勉強支撐着兒子在杭州的生意、孫子的學費和家庭的日常開支。他說:「城裡人退休了能旅遊、跳廣場舞,我們連生病都不敢。」
這並非個例。
中國城鄉居民月均養老金僅爲214元,而城鎮職工人均養老金高達3164元,差距近15倍。
當城市老人討論「退休生活品質」時,農村老人卻在爲「活下去」掙扎。這背後,是制度、歷史與現實的複雜交織。
大陸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城鄉居民月均養老金僅214元,但實際到手的金額更低。比如,江西省按最低繳費標準繳納15年,每月養老金僅227元。而上海、北京等地的農民因高額財政補貼,養老金可達1000元以上,但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仍困在「200元魔咒」中。
無工可打:多地公佈「清退令」,禁止超齡農民工進入建築工地,迫使農民失去最後的收入來源。
家庭負擔:農村老人需補貼子女在城市的生活,甚至承擔孫輩教育費用,「養兒防老」變成「養兒啃老」。
物價與醫療:取暖費上漲、醫療支出增加,200元僅夠購買基本口糧和廉價藥品。
中國大陸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將資源向城市傾斜。農民曾繳納農業稅、貢獻公糧,卻未享受同等社會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依託《社會保險法》實現「20年連漲」,而城鄉居民養老金調整缺乏法律保障,10年僅調整6次。
低繳費與低迴報:農民年繳費普遍爲200-300元,15年累計僅3000-4500元,個人帳戶養老金不足22元。
財政補貼的失衡:2023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獲財政補貼1.37兆元,人均6203元;城鄉居民僅獲3789億元,人均695元。
基礎養老金依賴財政: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擔,經濟薄弱地區無力提高標準。
缺乏動態調整機制:城鎮職工養老金與工資、物價掛鉤,而農民養老金調整依賴行政決策,漲幅微乎其微。
「多繳多得」原則被片面強調,卻忽視了農民收入低、繳費能力弱的現實。有人甚至指責農民「想吃白食」,卻無視財政補貼的嚴重不均。
國有資本劃撥: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建議,將10兆國有金融資本劃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年收益7000億可支撐養老金翻倍。
中央財政統籌:建立基礎養老金全國統一標準,減少地區差異。
強制提高繳費檔次:打破「最低200元」上限,鼓勵農民按年繳8000元,15年後個人帳戶養老金可達860元。
建立正常調整機制:將城鄉居民養老金與物價、經濟增長掛鉤,確保每年穩定增長。
以地養老:通過「合村並鎮」釋放土地價值,將拆遷補償轉化爲養老金補充。
田園養老市場:發展鄉村養老產業,吸引城市退休羣體消費,帶動農村經濟。
2025年,政策已釋放積極信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財政部計劃通過國有資本劃轉、多管道籌資縮小差距。若將每年兆元刺激計劃的1/10投入農民養老,人均養老金可增至600元。
但真正的改變,需要超越經濟層面的考量。
農民養老問題本質是公平問題——他們曾爲工業化輸血,卻未分享發展紅利。提高養老金不僅是「擴大內需」的經濟手段,更是對農民歷史貢獻的償還。
當一位88歲的農村老人仍在挖筍謀生,當無數家庭因200元養老金陷入代際貧困,我們不得不反思: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在於強者的高度,而在於弱者的尊嚴。
農民養老金的真相,是一面鏡子,照見制度的不公、歷史的欠帳,也照見未來的可能。
正如經濟學家朱少平所言:「至少要讓農民養老金達到城市最低水平。」這不僅是數字的調整,更是對公平與尊嚴的鄭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