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ACE進化論 這半世紀成為王牌的條件很不一樣!

史肯斯與史庫保是本季兩聯盟塞揚熱門人選。 美聯社、路透

當今大聯盟投手球速越投越快,但耐力卻越來越差,投手單場100球已經是個看不見的天花板,投一休四也不再是必定的節奏,而20勝更是可望不可及,今年將是連續兩年大聯盟沒出產20勝的投手了。還有完投更是完全不必要,今年只有16位投手,共投出19次完投,而在1975年時,聯盟的精英王牌投手們,每個人是要平均投出19次完投的。巨怪Randy Johnson投球夠威猛吧,他在1993年這年,投球數破110球的次數,比今年大聯盟所有人加起來都還多。

今年的塞揚獎很可能是由Paul Skenes和Tarik Skubal拿下,Skenes的自責分率是大聯盟最低的2.03,WAR值則可望創下匹茲堡海盜隊在活球年代(自1920年起)紀錄,也是國聯第一,三振次數也是,但這樣的投手只有10勝10敗的戰績;去年拿到美聯三冠王的Skubal的自責分率和三振數都更進步,但勝投數卻從18勝降至13勝。四十年前的1985年,最厲害的右投手是年僅20歲的天才Dwight Gooden,戰績是24勝4敗,ERA是國聯最低的1.53,還有16次的完投;最厲害的左投手是紅雀隊的John Tudor,21勝8敗,自責分率1.93,投了14場完投,其中10場是完封。今年Skenes和Skubal加起來丟出兩次完投。

身爲主宰比賽勝負的最關鍵主角,王牌投手這個角色究竟如何變化?根據ESPN的David Schoenfield和Kiley McDaniel,以bWAR值、投球局數、ERA+等因素來評比,每年在兩聯盟會有12位這種頂尖等級的投手,根據這些投手的成績,我們可以看出Ace的變化軌跡。

這些王牌投手的完投率看起來像天方夜譚,但這是你父親時的ace,在他們的439場先發中,有226場完投,比例是51%,平均每次登板吃的局數是7.8局。1970年代是個投手稱霸的年代,這十年間共出現過96次20勝的球季,尤其是前半段,40場先發和300局的投球並不罕見,身爲球隊王牌,上場就是要從頭投到尾的,以Gaylord Perry爲例,這位名人堂投手從1970年至1975年,平均要投321局,完投率是驚人的64%。

Jim Palmer獲選塞揚那年吃了323局,現在看來很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可見怪不怪。 美聯社

這年的塞揚獎得主是Jim Palmer(23-11,ERA 2.09,WAR 8.4,323局)和Tom Seaver(22-9,ERA 2.38,WAR 7.8,280局),就像這十年間的另外14位塞揚投手一樣,他們都拿到20勝以上,當時20勝幾乎是能否獲獎的決定性因素。

Dwight Gooden生涯第二年就大殺四方拿到塞揚獎,當時他只有20歲。 美聯社

Dwight Gooden的1985年堪稱大聯盟的奇蹟球季,年僅20歲的天才少年在大聯盟第二年投出史上單一球季最偉大的成績之一,他輕鬆拿下國聯塞揚;美聯塞揚是另一位天才,21歲的Saberhagen,20勝6敗,2.87的ERA。70年代的王牌投手都高度倚賴快速直球,但80年代有了變化,Gooden擁有剛猛的快速球,但他最厲害的武器,是他那顆從12點掉到6點的大麴球。Tudor和Leibrandt是能投犀利變速球的左投手,Stieb的滑球號稱史上最強滑球之一,Blyleven則是以曲球成名。

Maddux在禁藥年代能將防禦率壓在2以下,主宰力實在是非常可怕。 美聯社

這年因爲大聯盟球員罷工,所以只打了144場,這些投手大概都少了三四場登板機會,所以沒有人能拿20勝(Maddux和Mussina各拿19勝)。此時是禁藥年代的濫觴期,大聯盟打者的攻擊能力顯著增強(每場比賽的平均得分是4.85分,1985年爲4.33分,1975年只有4.21分),這些有壓制力的王牌投手和聯盟一般等級的投手的差距開始顯現。這年塞揚獎分別被Maddux(19-2,ERA 1.63)和巨怪(18-2,ERA 2.48,30場就投了294次三振)囊括。

克萊門斯42歲那年在太空人投出逆齡數據,要不是勝投數太少纔會與塞揚失之交臂。 美聯社

前三個十年的三振保送比分別是2.4、2.5和2.7,但這年的比例暴增到4.0。此時的塞揚獎最重要的參考數據還是勝場數,Clemens在太空人以42歲高齡投出最後一個優質賽季,1.87自責分率和WAR 7.8都是國聯第一,但因爲只有13勝,所以票選只排第三,輸給Carpenter(21-5,2.83,5.8 WAR)和Willis(22-10,2.63,7.3 WAR),美聯也是,神之左手Santana的16-7,2.87,7.2 WAR卻敗給Colon的3.48自責分率,因爲胖科隆拿了21勝。

克蕭在2015年投出單季300K賽季,但這年國聯塞揚競爭超激烈,他只能屈居第三。 美聯社

這年國聯的塞揚角逐是歷史上最激烈的之一,而且是罕見的三人逐鹿,Arrieta和Greinke的自責分率都在2以下,而Kershaw是2.13,而且他還投出大聯盟最多的301K。最後由Arrieta用22勝6敗打敗了只拿19勝的Z魔神,儘管他有更好的自責分率和勝利貢獻值。此時三振率開始飆高,是因爲投手的球速革命正在萌芽,而且這些強投能使用兩種以上的變化球來克敵制勝,像Arrieta有兩種直球,還有曲球、滑球和變速球,Greinke也一樣有這五種球路,Kershaw能把速球投進每一個瞄準的點,還有兩顆超難打的變化球,King Felix則有一顆A+等級的變速球,和角度超大的曲球。這十年的塞揚獎平均勝投爲18.8勝,但Felix Hernandez在2010年用13勝12敗贏得美聯塞揚獎,引起不小爭議,也爲後來的deGrom起了示範作用。

史肯斯生涯至今每次先發幾乎都投出主宰力,54場先發防禦率僅有2.00,充分詮釋王牌定義。 路透

這些王牌投手的346次先發中,有171次失分在一分內,但比起十年前的王牌投手,現今的ace大概會少投30到40局,換來的回報是六局或七局內的主宰力。不過更短的局數,就表示更少的勝敗場,Skenes的10勝會追平deGrom在2018年締造的最少勝塞揚紀錄。不過雖然勝場數變少,但不表示貢獻就減少,他的7.2 WAR就勝過1970年的九位塞揚得主和1980年的八位。每個世代都有其獨特的氛圍和環境,大家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來欣賞這些歷代的ace們。

▪脫胎換骨VS.強變更強 中職年度進步獎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