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川普電價上漲元兇是AI!他猜石油天然氣補位:SHEL還會漲
美國總統川普。路透
諾獎得主克魯曼批駁川普「綠電推高電價」之說,主張美國電價上行主因是AI資料中心用電飆升、加密貨幣亦助攻;他並指川普一邊鼓勵AI與幣圈、一邊卡再生能源,恐加劇電力缺口。PTT網友認同「AI是吃電怪獸」,研判美國未來仍將仰賴油、氣、核補缺口,並詢問美股臺股受益族羣,點名SHEL轉向油氣後股價走強、是否仍有上攻空間。
一名網友在PTT轉貼新聞,他直指「AI是吃電怪獸」且「川普不搞再生能源」,研判未來缺口仍得靠石油、天然氣、核能補位,進一步丟出投資題「美股、臺股誰受惠?」並以SHEL撤離離岸風電、轉向油氣爲例,追問股價是否仍有上攻空間
對此,其他網友第一派冷嘲熱諷,質疑學者「偷換概念」:川普談的是發電成本,他卻把焦點放在需求端;有人直言「綠電高成本低效率」、「臺灣綠電更貴」,主張核能或傳統火力纔是穩價解方。也有人把矛頭指向補貼制度與電價機制,認爲「不補貼讓綠電自由競爭就知道了」。
第二派則力挺供需邏輯,指出「需求大於供給,價格自然漲」;更引用美州別案例稱,綠電佔比高的州電價未必較高,關鍵在電網與新增供給是否跟上。也有人提醒美國地廣適合風光擴張,短中期並行「綠電+核電+天然氣」較務實。
第三派把討論帶往投資面:一組看好傳統能源(上游油氣、LNG、煉化、油服鑽井)、公用事業與電網強韌化(輸變電、儲能、需求反應)、以及資料中心用電鏈(機房營運、電力管理、散熱);另一組則偏多核能與SMR相關。亦有網友提醒臺股要留意「電力題材」與AI供電瓶頸下的基本面落差,避免只看題材不看現金流。
整體來看,這場辯論分歧在「成本 vs. 需求」與「能源組合」選擇:一方擔憂綠電推升成本、主張迴歸油氣核;另一方強調擴供纔是穩價關鍵,綠電應與傳統能源並進。投資面則聚焦誰能在「AI用電時代」提供更便宜、更穩定的千瓦時與更可靠的電網服務,纔是後續行情的真正贏家。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