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教育曾經想幹的事,豆包乾成了

今年春節,同事去國外旅遊,免不了要進餐館吃飯。以前她覺得這是最讓人頭疼的地方,外國那菜單,誰看了誰懵逼,報菜名就算了,誰讓他們連配料表都附上。

熟悉這位同事的朋友都知道,她外語很差,屬於人菜癮大那種,以前點菜就當盲人摸象,後來有了有道詞典,總算摸着點門道,拍張照上傳,手機屏幕就像什麼高科技設備那樣表現出掃了一遍圖片的樣子,然後再點"文字提取",接着出現了張差強人意的翻譯照,但好歹能用吧。

不過今年這情況倒是大爲改善了,至少她是這麼說的。據她說,今年她主要用的是豆包,把張menu上傳,豆包會先跟你說,這是一張酒單,然後再把菜單上的酒,分門別類地列表放好。

也不能說豆包做得就比有道好多少,但是至少它不比有道差在哪。這讓我這位同事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手機裡有了豆包,還需要有道詞典嗎?

她乾脆在豆包裡輸入了Chardonnay,根本沒說自己要翻譯,豆包告訴她,這個中文叫霞多麗。

這事讓我想起了一個有點古早的項目,字節的教育業務大力教育,也不過是三四年前吧,這家以大力出奇跡爲信條的公司,曾經花費不菲去敲開教育行業的大門,但大力雖然造成了聲響,卻沒有迎來奇蹟,它結束在了雙減的"第一天"。

不可否認,教育是字節一直想做的事情。早在2016年,張一鳴就曾提出:科技公司跟教育機構的合作是必然趨勢,這纔是技術和數據的最優化結合。的確,這個行業的鏈條和字節的流量模型,有結合的基因。

其次,教育也確實是一個高毛利的行業,大力的折戟,很難說不令人扼腕。

但是今天,豆包的誕生,似乎是某些敘事重新展開,至少在教育場景裡,它已經不止開始替代有道詞典,也開始替代拍照搜題。也許會有人說這並無大礙,在中國的IT消費習慣裡,工具類產品從來不佔有一席之地,但要知道,對於很多教育公司來說,這些工具類產品並不是現金流的閥門,但卻是很重要的流量入口,以及客戶蓄水池。

今天,字節再次來襲,這些蓄水池還好嗎?

01

最近,"如何用ai背單詞",已經成了各個社交軟件上的一個熱議話題。

我們在豆包上淺試了一下,發現只要把單詞表拍照發給豆包,設置prompt,"請幫我背單詞表裡的單詞",它馬上就能根據上傳的單詞生成選擇題、閱讀理解、完形填空等題型。

不過在聽寫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障礙,豆包似乎不太能理解時間概念,它只會一口氣把單詞讀完。

當我們告訴他"每隔15秒讀下一個單詞",它居然在兩個單詞之間插入中文語言"每隔15秒",後來我們換成了停頓、沉默,它也只是機械的更換了中文詞彙,氣得人罵它,而那時的它,像個做錯了事但只會賣萌,卻並不會改正的男朋友。

當然,不管怎麼說,至少在這個功能上,豆包比deepseek還是好用很多,因爲deepseek壓根不能拍照上傳。

既然能夠拍照上傳,我們的思路就打開了。我的同事,一位曾經鏖戰三小時解出來一道小學五年級奧數題的雞娃家長,終於在孩子六年級的時候敗下陣來。

她把一道應用題拍照上傳給了豆包,對方几乎秒懂了她的意思,知情識趣的馬上回復瞭解題思路,就連步驟裡小小的坑都給提示出來了。

這個功能倒不新鮮,衆所周知,很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拍照搜題軟件,無論是小猿搜題還是作業幫,都已經深入到了廣大學生、家長羣體當中。不過當豆包等AI軟件完成了全民手機的諾曼底登陸,有個問題就產生——這些搜題軟件還好嗎?

畢竟和專業的搜題軟件相比,AI太全知全能了,僅在教育場景裡,它不僅能幫你做翻譯,背單詞,拍照搜題,還能完成更多更復雜的教育。

比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所在的年級讓豆包等ai工具幫助生成一套"海淀區數學或者英語、語文等學科的終極密卷",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提示ai需要出的題型以及出題數量,並讓它附上答案和詳細解析,我們發現這些ai軟件不僅可以在幾秒鐘之內迅速生成對應的習題,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錯題反饋提供個性化的訓練。

在與ai不斷交互的過程中,它甚至可以根據每個學生以往的做題情況識別出他們的弱點,從而給出更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而這些是老師和家長都很難做到的,也是那些有着"百萬題庫"、"千萬題庫"之稱的傳統線上教育平臺做不到的。

ai還可以在寫作和閱讀方面給學生提供很多的幫助,它可以幫助學生批改語法錯誤,在閱讀一些書籍之前可以讓ai幫助我們梳理下思路、整理下要點。

比如我們可以在豆包中輸入"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下《紅樓夢》這本書,包含它的核心概念與論點",甚至我們可以在gitmind等軟件中讓ai協助我們生成紅樓夢的人物關係思維導圖,只要指令表達的清晰,基本上幾秒鐘的時間我們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

此外,它還能給你提供工作輔助,制定旅遊計劃,小到一個菜譜,大到論文的審閱,這種使用頻次和時間,將迅速展現爲馬太效應,當你有麻煩事就會打開豆包,那誰還會想起小猿呢?

02

相信我,這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全球最大的在線教育平臺之一Chegg當下正在經歷的困境。這個類似美國"作業幫"的軟件,在chatgpt出現之前,曾是輔助美國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首選。

但隨着ai技術的興起,很多學生紛紛轉向chatgpt等ai工具,因爲它們免費且好用,而使用Chegg不僅要支付19.95美元的包月費用,給出的答案也是教科書預先寫好的。用戶的流失讓Chegg在2024前三季度淨虧損高達8.31億美元,也讓其股價較2021年初跌了99%。

當然,在中國市場,工具類軟件通常不能通過訂閱來獲得收入,歷來如此。所以無論是有道詞典還是小猿搜題,亦或是作業幫,當它們同樣受到AI浪潮的衝擊時,其收入受到的短期影響不會太大。

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們的業務不會被AI做減法。因爲無論題庫還是詞典,都是這些公司實現低成本線上引流的工具,並長期承擔了客戶蓄水池的作用。

以猿輔導爲例,大部分線上教育平臺都在拼師資、拼招生的時候,猿輔導切入了"孩子練"這個環節,它通過不斷積累和優化題庫資源吸引了大量用戶,並且開發出了小猿搜題等重要產品。作業幫的發展路線也基本相同,工具類軟件幫這些公司完成了規模龐大的用戶教育和心智培養。

當然,這些公司爲了完成商業閉環,後期都陸續進入到了在線大班課市場,題庫在整個集團的業務比重並不算太高,尤其在雙減之前,爲了短期內完成大量獲客,幾乎所有頭部公司都把主要的獲客渠道放在了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題庫的作用反而降低了。

這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推高過行業的業務成本,VIPKID創始人兼CEO米雯娟曾說過VIPKID的單個獲客成本平均就達到了4000元。甚至那時高調下場的大力教育也不例外,由於流量成本需要內部結算,實際上大力教育雖然有個"好爸爸",也無法在營銷大戰中獨善其身。及至業務線被關閉之前,大力教育一直沒有跑通盈利模型,這也是雙減後,字節在第一時間就關停大力教育業務線的重要原因。

及至2021年7月,雙減政策正式出臺並實施,包括大力教育、VIPKID等一系列明星、非明星的在線教育公司驟然消失,實際上對於仍留在牌桌上的那些公司來說,轉機反而出現了。

因爲在線教育的廣告受到了限制,大家開始思考別的引流路徑,工具類產品的作用顯然會得到強化,因爲註冊並使用這些工具類產品的用戶都非常精準。

在有道詞典APP首頁,就有顯眼的課程入口,小猿搜題的情況更復雜一些,因爲其用戶中,大量爲K9階段的學生和家長,按照規定,針對K9階段的學科類在線教育課程,需要以非營利的方式開展,所以在小猿搜題,K9階段的課程入口更爲隱蔽,需要用戶掃碼諮詢。

但不管怎麼說,人來了,就會有商機,對於在線教育公司而言,這些基礎的用戶資源是非常寶貴的,這可以爲在線教育公司後續的營銷、課程轉化以及個性化推薦提供基礎,而且,與之前大規模燒錢來獲客的方式相比,免費的學習工具疊加大力發展私域確實讓在線教育這兩年的獲客成本有所下降。

03

好景不長,隨着AI軟件的火爆,以及字節跳動及其他科技巨頭重返了在線教育這個賽道,除了豆包,騰訊元寶也在朋友圈裡打起了廣告,宣稱可以在線完成英語陪練。

這個市場的競爭難度又被提高了。教育資源再一次面臨着整合與再分配的情景,並且這些在線教育平臺通過"題庫、詞典"等免費學習工具形成的獲客蓄水池,也直接受到了豆包、kimi等ai工具衝擊,獲客難度被瞬間拉高。

傳統線上教育平臺將這些題庫數據、教學資源視爲命脈,但它們在這些ai工具的眼裡只不過是用來訓練模型的"飼料"。那麼對於這些在線教育平臺而言,擺在眼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擁抱ai浪潮,並且重新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及獲客模式,而不是成爲新時代的"燃料"。

至少在公開層面,各家教育公司都表現出了擁抱AI的熱情。

對於傳統線上教育平臺如何與ai進行深度融合,本站有道CEO周楓曾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他覺得ai技術可以爲教育產品和服務增加更多的功能和價值,即用ai給教育做"加法"。

例如,本站就曾推出過教育大模型"子曰"2.0版本,即通過ai技術實現了在口語對話能力、知識問答能力和文字處理等方面的全面升級,大幅度提高了模型回答的準確度。後續本站又陸續發佈了小P老師、有道速讀、虛擬人口語私教Hi Echo 2.0三大AI應用,這進一步拓展了ai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範圍。

就像周楓說的:"當大技術浪潮到來,應該最快速度去參與,先幹起來,速度非常重要",本站有道確實也是這麼做的,在不斷的將各種ai應用與教育場景進行深度融合,運用ai給教育做"加法"。

但這真的不是"隔江猶唱後庭花"嗎?

畢竟,ai的作用不僅僅是給教育賦能做"加法",它還可以通過簡化原本複雜的流程、減少人力成本來爲教育公司做"減法。

當然,也可以說這是另外一種加法,當通過工具類產品實現的低價引流道路將越來越窄,大家就很有可能又要回到抖音的"懷抱"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