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爛食物助長者吞嚥?恐釀「吸入性肺炎」危及生命

花蓮門諾醫院吞嚥團隊日前下鄉開辦開設培訓課程,向照服員講解人體吞嚥機能與常見問題,傳授吞嚥技巧及識別吞嚥障礙的方法。(門諾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門諾醫院吞嚥團隊日前下鄉開辦開設培訓課程,向照服員講解人體吞嚥機能與常見問題,傳授吞嚥技巧及識別吞嚥障礙的方法。(門諾醫院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臺灣近13%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異常的問題,照護者發現長輩嗆咳時,通常會將食物打爛成泥或增稠幫助吞嚥,不過這樣可能會使食物卡在咽喉、掉進氣管,導致吸入性肺炎,若症狀嚴重反覆發作恐危及生命,醫師呼籲如長輩出現吞嚥困難應儘早就醫,透過專業團隊評估訓練改善進食狀況。

門諾醫院吞嚥團隊日前下鄉光復鄉及玉里鎮,開辦開設培訓課程,向當地70多名照服員講解人體吞嚥機能與常見問題,用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吞嚥技巧及識別吞嚥障礙的方法。

門諾醫院語言治療師許原豪表示,全臺65歲以上長者中,約12.8%有吞嚥異常,相當於每10名長者就有1人面臨吞嚥障礙,且這些長者因吸入性肺炎反覆感染致死率是一般人的2倍,有研究顯示,許多長者會因吸入性肺炎而過世,吞嚥問題不容忽視。

他說,當長輩出現喝水易嗆咳、食物難下嚥等狀況,並非將食物打成軟爛、泥狀,或是把水增稠就愈容易吞嚥,對有吞嚥問題的長者來說,薯泥、地瓜、稀飯等食物,及增稠後的開水、湯水、果汁都可能卡在咽喉、掉進氣管,導致反覆肺部發炎,最終引發吸入性肺炎。

許原豪指出,另有研究發現,曾有吞嚥障礙高風險疾病的患者,約有20%至25%屬於「靜默吸入」,液體或食物進入氣管時不會嗆咳,讓照護者更難察覺。因此,若長者身體不明原因連續數日出現約攝氏37.5至38度的低燒時,主要照護者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是否罹患吸入性肺炎。

他強調,當長者經常出現吞嚥困難時,應儘早就醫,透過吞嚥功能評估,讓語言治療師提供吞嚥訓練,幫助恢復吞嚥時咽喉肌肉的運動功能及感覺能力,改善進食狀況。照護長者飲食時,應鼓勵細嚼慢嚥,進食時保持坐姿,隨時觀察吞嚥狀況,纔能有效降低嗆咳與吸入性肺炎風險,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