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世界地圖 對照天安門城樓上的貴賓

(圖/新華社)

中國大陸「93」閱兵結束,後續效應還在發酵。美國總統川普雖然輕描淡寫的將閱兵稱爲「美麗的典禮」,卻立刻指示國防部長赫格塞斯要做好準備,恢復戰士精神,重新建立美軍威懾力。但讓美國戰略學者焦慮的,可能不只是那些高科技武器,還包括觀禮臺上的貴賓。中國邀請到26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領導人親臨現場,這隱然浮現一個以中國爲首的國際結盟,戰略學者感到焦慮合理。

焦慮的關鍵是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而不是他們的國家實力。少數之外,這些國家的國土是連在一起的。從白俄羅斯、俄羅斯、蒙古、北韓、中國大陸、中亞五國、巴基斯坦,再往西到伊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往南到南亞的尼泊爾、東南亞的緬甸、寮國、馬來西亞、越南與印尼。連在一起表示這些國家間的貿易無須透過海運,僅鐵、公路網與管線就足以釋放經濟潛力。這片區域極爲廣大,資源豐富、人口衆多,如果整合成功,無障礙的貨暢其流,經濟發展前景驚人。

地緣政治競爭的核心概念是海權與陸權之爭,關鍵是運輸。提出「海權勝陸權」的是曾任美國戰爭學院院長的海軍上校馬漢,1890年他將上課講義整理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認爲戰爭結果決定霸權興亡,而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則是控制海洋。因爲陸權所依靠的陸上運輸體系,無論從商業或戰略的觀點都不足以與海上運動競爭,所以通過海洋尋求權力較陸路更爲明智。建立海軍艦隊的目的是要爭奪制海權,以確保自己的海上運輸,並打擊對方的海上運輸。

提出「陸權勝海權」的是英國的地理學家麥欽德,1904年,他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一篇《歷史的地理樞紐》的演說。他同意海上運輸的優勢,但認爲鐵路的發展可以補強陸上運輸的弱點。他注意到中央位置運動距離短的優越性,主張歐亞大陸的內圈爲世界政治的「重心地區」。重心地區國家如果不斷向歐亞大陸邊緣擴張,就能利用大陸豐富的資源建造艦隊,「於是世界帝國就會出現」。

麥欽德是如此描述重心地區:「不要到這世紀終了,整個亞洲就都會遍佈鐵路網,在俄羅斯帝國與蒙古之內的空間是如此巨大,其在人口、小麥、棉花、燃料、及金屬方面所具有的潛力,都是大到無法計算的程度。這必然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經濟世界,是海洋商業所不能達到的。」

注意到了嗎?「93閱兵」觀禮臺上的貴賓,他們的國土連在一起,就是從重心地區向邊緣地帶的擴張。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拉攏愈來愈多的國家加入這陣營。中國也像下餃子般建立大艦隊。如果趨勢不變,5到10年間,無論數量與質量,解放軍艦隊都將超過美軍。屆時「世界帝國」會出現嗎?因此不僅「93閱兵」本身,元首出席的國家清單纔是令美國地緣戰略學者背脊發涼的噩夢。 1970年代,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利用中蘇關係惡化,推動「聯中制蘇」,季辛吉並不是喜歡中國,而是要利用蘇聯與中國的裂痕,拉攏較弱一方抗衡另一方。所以蘇聯強,聯中制蘇;中國崛起,則要聯俄製中。2016年12月,川普第一任期剛選上,華府即盛傳季辛吉私底下向川普建議聯俄路線。

川普第一任沒采納,拜登政府任內卻發生烏克蘭戰爭,形成美、歐聯合制裁俄羅斯,反讓中俄關系更爲穩固。現在川普受烏克蘭拖累,拉攏俄羅斯並不順利,而中、俄元首卻並肩站在天安門城樓看中國閱兵,親中陣營也愈聚愈大。媒體焦點忽略了在普丁右邊的印尼總統。印尼可是人口超過2.8億的大國。

現在中、俄已聯手統一運用歐亞大陸資源,中國艦隊也即將西出太平洋,就要合理關切麥欽德的預言是否實現,美國戰略家的焦慮是合理的。(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