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議員挺「美臺共製武器」 前白宮官員:等於開綠燈

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韋克爾(右)表示,美中合作生產武器是很有可能的。中央社

美國參議院軍委會主席韋克爾一句「美臺共同生產武器」成焦點。前白宮官員樸雄說,無國會授權下,聯合生產根本不可能,但韋克爾公開支持是關鍵一步。他也提醒,若立法院無法合作增加國防預算或支持無人機計劃,臺灣將失去美國支持。

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韋克爾(Roger Wicker)8月底訪臺時,正面迴應美臺共同生產無人機等武器的可能性。他說:「我認爲將有共同生產及攜手努力,且會仰賴太平洋這端(臺灣)和我們(美國)當前的技術。」

●重量級參議員公開支持成強心針

前白宮國安會臺灣事務主任樸雄(Marvin Park)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韋克爾公開支持美臺軍事共同製造的重要性,因爲韋克爾既是有權勢的國會議員,也是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委員會成員。

美國政府樣樣計劃都要錢,而國會如同帳房,握有財務大權。美方要與臺灣共同生產武器,必須先讓參議院批准授權,並撥款給美國政府。樸雄說:「沒有資金,美臺聯合生產計劃就沒戲。」

同樣地,樸雄於上屆政府的國安會任職時,美國首次動用「總統撥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authority)援臺,但當時國會並未撥款,美國政府就無法行動。

●美臺共同生產武器前路漫長

不過,美臺共制武器不是韋克爾拍板後就能一路開展。

樸雄以當前熱度最高、也最符合戰略實務的無人機爲例,提到當前的另一挑戰,在於臺灣商人的觀望立場。他說,雖然臺灣正慢慢理解大規模生產無人機的必要性,但商人在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成立生產線前,會先考量是否有穩定出口市場。

資金需到位外,美臺軍事共同製造的挑戰還有雙邊法規、許可證取得等,相當耗時。樸雄指出,臺灣軍備局在臺灣各地都有生產線,但要建立無人機工廠,臺灣國防部必須遵守許多不同規則,從辦理申請文件,檢查到獲得批准,都要時間。

美國方面也要走文書流程,純軍事及軍民兩用的技術各受不同規範約束,前者是國際武器貿易條例(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後者爲出口管理規則(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這又牽涉到不同主管部會如商務部、國務院及國防部等。

●共諜案恐挫美軍對臺信心

當問到美國對臺灣轉移技術時,是否會因一件件共諜案曝光而產生疑慮時,軍人出身的樸雄說:「當我在美國政府工作時,我不相信任何人,我必須首先保護美國政府的秘密,所以這不是信任問題,而是遵守所有程序和進行評估。」

然而,樸雄也坦言,當有很多關於共諜、中國國家安全部、統戰部以及第五縱隊等等的報導頻傳時,觀感確實不佳。美國國防部部門在考量對臺轉移武器設計藍圖時,會擔心落入解放軍手中,削弱美軍優勢。

樸雄今年4月訪臺,行程包括新北市的無人機公司,瞭解臺灣工程師去烏克蘭研究當地及俄羅斯無人機,以及中國組件的運用。他認爲,臺灣在科技領域居於世界先進水平,已具備自行生產無人機的要素;當前最大挑戰是產能,能否像烏克蘭生產上萬架無人機。

他重申,要建立如此產能,需要資金、出口許可、法規、技術和安全審查等各項條件。

●用盡所有選項爭取支持

美臺共制武器可能成爲臺灣強化嚇阻能力的一環。不過,整體而言,美國希望看到臺灣嚴肅對待迫近的威脅。樸雄認爲「臺灣要用盡所有可用的選項」。

長期關注臺灣政局的樸雄也提醒,多數美國人不知道民進黨、國民黨或民衆黨之間的區別,他們也不在乎。如果立法院無法合作增加國防預算,或支持無人機計劃,臺灣將失去美國支持。

樸雄爲韓裔,在海軍服役超過25年,現任地緣政治顧問公司「美國全球戰略」(American GlobalStrategies)高級副總裁。

他於2023年至2024年擔任國家安全會議臺灣事務主任,2016至2019年期間派駐美國在臺協會(AIT)擔任海軍武官,當時的同僚包括現任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