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搶進部署 量子電腦奠基
Quantinuum今年初發表突破性的量子生成式AI框架,吸引大咖搶進。(路透)
量子運算巨擘Quantinuum於2025年初發表突破性的量子生成式AI框架,相關技術將爲製藥、金融市場預測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外電美通社12日進一步指出,Quantinuum與日本最具規模的綜合研究機構RIKEN共同宣佈,以「Reimei」命名的量子電腦成功在日本埼玉縣RIKEN和光園區完成部署,爲未來高效能量子系統奠定基石。
輝達創辦人黃仁勳、META創辦人Zuckerberg表示量子電腦發展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但仍吸引科技巨擘Google、軟銀、Amazon等大廠前仆後繼競相投入。黃仁勳今年1月被問到輝達在量子運算的佈局時指出,輝達可以製造量子電腦晶片所需的傳統晶片,只是「應用廣泛的量子電腦」距離上市可能還要15至30年。量子計算系統公司D-Wave執行長Alan Baratz吐槽,黃仁勳的看法完全錯誤,指出目前Mastercard及日本NTT DOCOMO都以D-Wave的量子電腦協助企業營運。
Google在2012年成立Google Quantum AI,去年發佈新一代量子晶片Willow,宣稱可在5分鐘完成「隨機電路採樣」基準測試,全球第1的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超級電腦Frontier,則要26位數以年計算的單位纔可算出。Amazon旗下AWS則在2022年宣佈成立AES量子網路中心,推動量子科學、工程領域研究,並計劃爲量子網路開發新硬體及軟體應用。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林偉智指出,量子電腦的最大瓶頸在錯誤率,從1990年到現在一直都有錯誤率過高的情況,一直到Google的新晶片Willow問世,具備可增加量子位元數量、降低錯誤率與及時糾正錯誤的特性,量子電腦纔開始有重大進展,但仍適用於特殊的領域,若想拿量子電腦看影片也沒辦法。
有別於傳統電腦的位元(bit),量子電腦是以量子位元(qubit)爲處理單位,其運算潛能比起目前全球排名首位的超級電腦Frontier還大,不過運作時的環境相當嚴苛,只要溫度偏差、有噪音、震動計算結果就會出錯,因此運行成本極高。
臺灣第1臺「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在去年初問世,由中研院耗費2年的時間研究,特聘研究員陳啓東指出,量子科技研發最大的關卡是晶片,目前已經完成5位元的原型產品,而臺灣的半導體、IC設計生態系成熟是發展量子電腦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