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學堂走讀朱家角 臺青在江南詩意水鄉尋兩岸共鳴
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師生走讀上海朱家角,臺青在江南詩意水鄉尋兩岸共鳴。(照片由馬英九基金會提供)
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32位青年學員在執行長蕭旭岑率領下,於暑假前展開爲期一週的上海走讀與文化交流之旅。雖然上海以金融與科技聞名,但讓學員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文化與歷史的底蘊——從中華藝術宮、西岸美術館、徐家彙書院,到外灘建築羣與朱家角古鎮,皆成爲激發思考與共鳴的文化現場。
其中,被譽爲「上海威尼斯」的朱家角古鎮,更讓青年們流連忘返。踏入這座千年水鄉,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的古橋、蜿蜒清澈的河道,以及白牆黛瓦的民居。石板巷弄間,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彷彿時光倒流。學員們沿河漫步,紛紛舉起相機捕捉眼前詩意畫面,也驚歎於青浦區政府對古鎮保存的用心——從明清建築修復、地方書院維護,到老街商圈振興與廟宇文化活化,皆展現江南文化延續的深厚功力。
不少學員當場「詩興大發」,紛紛在社羣平臺上以詩詞抒懷。一位同學引用杜牧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感嘆眼前的水鄉風光正是詩中意象的再現;也有人吟誦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或聯想到樂府古詩「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將所見之景化爲文字的感動。這場走讀,不僅是一趟旅行,更像是一場古今對話、詩與景的交流。
一名學員分享:「在朱家角的水鄉風情中,我彷彿也看見了臺灣老街的午後時光。雖然景緻不同,但鹿港、三義、淡水老街都有着相同的人文氣息與歷史脈絡。兩岸的人情與文化記憶似乎在這裡相遇,因爲許多臺灣的傳統建築與習俗,都能在江南找到根源。」
蕭旭岑表示,此次「大九學堂」走讀上海,不僅是一場文化體驗,更是一種心靈交流。「交流的意義不只是看風景,而是理解與共感。」他指出,透過與大陸青年的互動對話與文史現場的參訪,學員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同源、歷史共振,這種體驗比課堂學習更真實,也有助於尋找兩岸交流的共同語言。
在江南詩意水鄉的煙雨氤氳中,這羣來自臺灣的青年,不僅看見歷史的悠遠與文化的厚度,也在旅途中體會了兩岸血脈相連的深層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