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金擬減持通富微電超9億元,年內減持多隻芯片股回籠投資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基金”)計劃再減持通富微電。根據通富微電公告,大基金擬減持公司股份3793.99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2.5%。

這是繼上一輪減持通富微電3766.1萬股套現約10億元之後,大基金又一次減持通富微電,此次擬減持總金額約9.56億元。

自2014年成立以來,大基金一期扮演着產業扶持與財務投資的雙重角色,制訂了爲期15年的投資計劃,投資期、回收期、延展期各五年。2022年~2023年半導體行情低迷期間,大基金一期放緩了投資腳步。連續三個季度減持通富微電,可以看出大基金正加快投資退出的節奏。截至5月19日收盤,通富微電股價報24.32元,收跌3.49%,總市值369億元。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今年一季度大基金完成減持的半導體上市公司還有燕東微(688172.SH)、景嘉微(300474.SZ)、賽微電子(300456.SZ)、盛科通信(688702.SH)等。

連續三個季度減持通富微電

公開資料顯示,大基金一期投資半導體產業鏈方向集中在晶圓製造、設計、封測和裝備材料,投資佔比分別約爲67%、17%、10%、6%。大基金一期自2020年進入投資回收期,開啓減持步伐,而大基金二期與三期分別在2019年和2024年成立。大基金三期,註冊資本達3440億元人民幣,超過前兩期之和,三期繼續圍繞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進行“補強式”投資,包括關鍵環節的半導體設備、材料、先進製造等。

通富微電是大基金一期與二期投資的半導體封測環節重點公司,大基金一期2018年初首次投資通富微電,於2020年二季度起逐步減持公司股份,並在近三年加快了投資回收的節奏。

截至一季度末,大基金合計持有通富微電總股本逾14%,其中,大基金一期持有通富微電1.33億股,佔總股本8.77%,大基金二期持有公司2051.98萬股,佔總股本5.49%。此次減持的是大基金一期,計劃在今年6月11日-9月8日減持不超過3793.99萬股,按照上週五(5月16日)收盤價25.2元計算,此次減持金額約9.56億元。

在今年一季度,大基金一期完成了上一輪對通富微電的減持。根據公告,2024年11月4日-1月22日,該基金合計減持3766.09萬股,其中,去年四季度減持3182.15萬股,今年一季度減持553.94萬股,按照減持均價計算,套現金額約10.52億元。不過,相比原計劃減持股份4552.79萬股,該基金沒有頂格減持。

值得注意的是,完成上一輪減持後,大基金一期持有通富微電的股份比例由11.26%下降至8.77%。若此次減持足額完成,該基金的持股比例將下降至6.27%。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大基金一期持有的半導體上市公司數量達26家,期末參考市值總計爲729.68億元,持有的公司北方華創(002371.SZ)、滬硅產業(688126.SH)、拓荊科技(688072.SH)、華大九天(301269.SZ)、盛科通信(600702.SH)、芯原股份(688521.SH)、通富微電等企業的市值排名居前。

除通富微電以外,大基金一期今年一季度還減持了盛科通信、燕東微、瑞芯微等半導體企業。其中,盛科通信被減持1030.78萬股,減持總金額7.58億元;燕東微被減持的股份數量最多,達1199.1萬股,金額2.53億元。

通富微電今年目標營收增長10%

大基金以外,北向資金和多隻公募基金也對公司持股有所減少。根據財報,北向資金一季度賣出885.16萬股,自2024年二季度以來連續四個季度減少,截至一季度末持股2294.11萬股,佔總股本1.51%。

3月末,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南方中證500ETF、國聯安中證全指半導體ETF、國聯安中證全指半導體ETF位列第六至第九大股東,分別較前一季度末減少了120.29萬股、150.59萬股、172.38萬股、138.65萬股。而中國人壽的傳統普通保險產品新晉爲第十大股東,持股456.83萬股。

今年一季度,公司雖然實現營收利潤雙增長,但淨利潤增速不及營收增速,且業績環比出現下滑。報告期內,通富微電的營業收入爲60.92億元,同比增長15.34%,歸母淨利潤1.01億元,同比增長2.94%,扣非後歸母淨利潤1.04億元,同比增長10.19%。環比來看,通富微電一季度的營收、淨利潤均出現下滑,營收環比下滑10.41%,歸母淨利潤環比下降18.94%。

在最近一期機構調研中,通富微電錶示,2025年的營收目標爲265億元,即較2024年同比增長10.96%。談及2025年半導體市場發展趨勢,公司稱,先進封裝方面,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OPLP)深入佈局,CoWoS產能倍增。從應用端看,AI終端應用的蓬勃發展將爲半導體行業的持續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比如車載AI芯片需求激增,AI算法與邊緣計算結合推動工廠設備智能化升級,如機械臂自主決策、質量檢測視覺系統等,帶動工業芯片需求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