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勇爭先——河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出彩篇章

新華社鄭州4月29日電 題:大河奔流勇爭先——河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出彩篇章

新華社記者李俊、牛少傑、戴小河

嵩嶽巍巍,芳原綠野;大河之南,勢如春潮。

2024年,河南省地區生產總值達6.36萬億元,增長5.1%。今年一季度增長5.9%,穩中向好再提速,順利實現“開門紅”。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樑。

糧食總產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海陸空數”四條絲路鏈接世界,“貨通全國”與“買賣全球”比翼齊飛……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對河南“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等要求,集產糧大省、戰略樞紐於一身的河南,正昂首闊步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中原力量。

創新融合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4月底的中原大地,麥苗正奮力拔節抽穗。不久前,全省防汛抗旱工作視頻會應時召開,重點部署抗旱保墒。駐馬店西平,種糧大戶丁軍華從口袋裡摸出智能卡在井邊一刷,一朵朵巨大的水花便開滿麥田。

“高標準農田,旱能澆、澇能排。”丁軍華豎起大拇指,“好地好種子,盼望好收成。”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河南以不足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每年外調原糧及製成品600億斤、生豬約2000萬頭。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越來越多河南“糧品”蝶變市場“靚品”。預製菜、火鍋食材、休閒食品等多個產業集羣活力迸發,牧原、鍋圈食匯、衛龍、蜜雪冰城,全球知名品牌加速涌現,河南實現由“中原糧倉”到“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的轉變。

食品產業之變只是縮影。近年來,河南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爲牽引,同步發力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快,激發高質量發展澎湃動力。

智能製造引領,優勢產業升級。盾構裝備享譽全球,起重設備助力神舟飛天,人工鑽石、客車銷量全球第一……

科技賦能服務,創新脈動強勁。UU跑腿搭建“智慧超腦體系平臺”,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提供超過1000萬個靈活就業崗位,“7×24”小時服務230多個大中城市。河南省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體系爲中小微企業生成“信用畫像”,累計爲397萬家註冊企業放款1.69萬億元。

一季度,河南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1%、10.6%,服務業同比增長5.8%,增速高於全國0.5個百分點。

“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好於上年同期、好於全國水平,順利實現‘開門紅’。”河南省統計局局長王旭介紹,全省正加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勢產業價值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謀篇佈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切實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樑作用。

暢通樞紐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

位於大別山區的信陽博物館,陳列着一艘商代獨木舟。專家推斷,當地那時就已“百舸爭流”。3000多年後的今天,淮河信陽段在河南“一縱三橫”內河航道規劃中,用279公里的里程劃出河南最南段重要“一橫”。

深居內陸,山海相隔,曾是很多河南人的“意難平”。但如今,河南充分發揮“居中”優勢,“海陸空數”四條絲路鏈接世界,已成爲“雙循環”的重要樞紐。

透過一組數字看河南如何破陸成港:高速公路里程即將突破一萬公里,鐵路運輸3小時內覆蓋全國53%以上人口,航空運輸2小時內覆蓋全國87%以上人口,55條全貨機航線通航29個國家,中歐班列(鄭州)輻射歐洲、中亞、東盟等140多座城市……

便捷的交通,促成“人間煙火”與“詩和遠方”的雙向奔赴。

清明假期,商超界“不掛牌的6A級景區”胖東來顧客摩肩接踵,“打卡”購物是不少外省遊客行程的必選,清明上河園、洛邑古城遊人如織……

一季度,全省接待遊客2.96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805.73億元,分別增長5.3%、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00.54億元,同比增長7%,高於全國2.4個百分點。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耿明齋說:“憑藉區位交通優勢,河南正成爲人流、物流、信息流交互的樞紐要地。”

全國路網客戶服務數據中心、鄭州國際航空物流樞紐、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等重大樞紐平臺能級不斷提升,商用衛星星座網絡和多場景數據應用基地加快佈局建設,河南構築起中部對外開放新高地。

4月20日上午,一架來自挪威的生鮮包機,滿載45噸冰鮮大西洋鮭魚在新鄭國際機場降落。這是4月份第23班鮭魚包機。“這些鮭魚從生鮮綠色通道入境後,將通過鐵路、公路運往周邊省份。”鄭州海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一季度河南外貿進出口2042.6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貨物運輸量、週轉量分別增長9.6%、6.6%;機場貨郵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分別增長42.6%、3.9%。

“四條絲路鏈接世界,物流鏈、供應鏈、產業鏈聯動成網。”河南省委諮詢組研究員趙德友表示,河南在內陸腹地勾勒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血脈經絡,樞紐優勢正轉化爲要素流動的勢能,支撐起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素調配中樞。

保護生態繪就綠色發展新圖景

在黃河鄭州滎陽段,黃河自西向東奔流而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遇黃入地穿行,渠水從對岸的焦作溫縣噴涌而出。

作爲全國唯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河南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勇擔南水北調水源保護重任。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出後,河南牢固樹立依法治河管河的理念,紮實推進河湖“清四亂”行動,一大批生態頑瘴痼疾得以根治,流域生態面貌煥然一新。千里黃河生態廊道建成,爲母親河披上一條綠飄帶。

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河南累計完成南陽丹江口庫區周邊石漠化治理達100萬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及乾渠水質穩定Ⅱ類以上;10餘年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1270平方公里。

爲保障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河南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讓綠水可親、青山可望。

2024年,國家考覈的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中,Ⅲ類以上水質達86.1%、高於國定目標10.5個百分點;空氣優良天數越來越多,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超額完成減排目標……

伴隨着生態治理各項舉措的不斷落實,“生態優先”成爲各地發展自覺。

“以前上馬項目‘先上車後買票’,現在謀劃前就先徵詢河務、生態部門的意見。”一名河務部門幹部說。

伴隨着生態環境變好,越來越多鄉村也吃上了“生態飯”。在焦作博愛下期城村,經過5年生態修復,栽植果樹、花木14萬株,昔日廢礦山變身“花果山”,8400多名羣衆受益。三門峽黃河生態廊道建成,帶動沿途一些原本寂寂無聞的小村莊成爲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作可感可享的共富實踐。

中原潮涌,潤物無聲;砥柱中流,未來可期。

河南省委書記劉寧表示:“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和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沿着高質量發展這條最優曲線、最佳路徑邁進,以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爲牽引,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加力支持實體經濟,支持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當前小麥田間管理特別是抗旱澆灌和‘一噴三防’,確保糧食豐產豐收,努力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爲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