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如何和平共處?臺灣問題列關鍵 中美專家:管理分歧避免衝突
▲ 美國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施燦德(Chad Sbragia)與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出席「香山視界高端對話—大國正確相處之道」。(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第十二屆香山論壇今(17日)在北京登場,美國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施燦德(Chad Sbragia)與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對「和平共處」的定義與實現方式提出見解,強調理性管理分歧、避免衝突升級是核心原則。尤其在「臺灣問題」上,吳心伯指出,如果美國能夠在言行上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做到言行一至,將對兩國實現穩定的和平共處帶來極大助益。施燦德僅強調,必須找到其他途徑避免問題升級爲危機,回答也十分巧妙避開聚焦「臺灣問題」。
一年一度的北京香山論壇於9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爲「共護國際秩序,共促和平發展」。論壇安排了4場全體會議、8場平行分組會議,幷包括高端對話、中外名家對話、中外青年軍官學者研討會等活動。
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前國防部中國事務副助理部長施燦德(Chad Sbragia)與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上午出席「香山視界高端對話—大國正確相處之道」,針對中美關係中的敏感議題,兩位專家對「和平共處」的定義與實現方式提出見解,強調理性管理分歧、避免衝突升級是核心原則。
▲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圖/記者任以芳攝)
吳心伯指出,美國一直宣傳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並努力塑造對華政策,期望建立建設性關係。中方在面對美國挑戰時,應展現堅定立場,「如果美國挑戰中國,中國應對此有所反制,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害。」
他談到技術與經濟領域的競爭,認爲中國應努力突破美方設限,確保任何遏制政策失效,並指出美國的國家安全理念典型呈現現實主義,重視權力分配與國家利益,今年的關稅戰便是典型例子,說明政策如何影響美中關係。
美國前國防部中國事務副助理部長施燦德(Chad Sbragia)與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上午出席「香山視界高端對話—大國正確相處之道」
對於大國(中美)和平共處的實踐?吳心伯強調,中方需主動影響雙邊關係,但不應寄望美國「對中國好」或對其屈服,而是透過努力與談判推動合作。他認爲,雙方應認識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避免將分歧視爲危機,尤其在南海或其他敏感地區,應將議題管理得當,避免升級爲衝突。
▲ 美國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施燦德(Chad Sbragia)。(圖/記者任以芳攝)
施燦德則補充,「和平共處指的是雙方應瞭解可能的後果,如果某些事件演變爲危機,會帶來什麼影響。」他表示,必須更好理解利益與運作機制,不要過度反應,遇到危機時,要認識到雙方利益差異,管理分歧而非將其視爲危機,防止事件演變爲衝突或軍事危機。
談及涉臺、南海問題這些中美角力的潛在危機,施燦德十分巧妙避開聚焦臺灣,而是用其他地區表表述。他指出,「不管是南海還是其他地區的具體問題,都是美中希望建設和平共處模式的領域,希望這些議題不成爲核心,而是能擱置,找到其他途徑避免問題升級爲危機,必須明確強調,現在談論的並不是冷戰時期的和平共處。」
談及臺灣問題,吳心伯指出,和平共處的核心議題之一是「臺灣問題」。他認爲,「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關鍵的議題,雙方能否真正實現和平共處,取決於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否明確,以及美國是否以和平方式處理相關事務。
他強調,如果美國能夠在言行上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做到立場一致、行動協調,將對兩國實現穩定的和平共處帶來極大助益。
吳心伯進一步指出,與冷戰時期相比,當前世界格局已大不相同,過去用來描述大國關係的詞彙和機制已不足以完全適用。他強調,面對現實的特殊情況,中美雙方應以理性方式處理臺灣問題,避免將敏感議題演變爲衝突或危機,這纔是和平共處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