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青少年大腦研究,顛覆“入門毒品”論

那些成長於學校輔導員辦公室常見《抵制藥物濫用教育(D.A.R.E.)》小冊子那個時代的人,可能熟悉“入門毒品”理論,該理論認爲,使用像大麻或酒精這樣的一種物質,會讓人在以後的生活中嘗試“更烈性”的毒品,如可卡因或冰毒。

近年來,隨着更多資源投入到對藥物使用的理解中,“入門毒品”理論和許多其他關於藥物使用的觀點受到了質疑,幾十年來,藥物使用一直備受歧視。喬·拜登總統在 2010 年最初將大麻列爲入門毒品後,甚至後來改變了立場,他在 2019 年表示:“我不認爲它是入門毒品。我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表明這一點。”

藥物使用障礙的根源複雜,且尚未被完全理解, 但成癮的一個特徵被認爲是由反覆使用藥物導致的在神經學層面改變大腦。因爲像酒精或尼古丁這類物質的使用與像大麻這類其他藥物的使用有關聯,許多人在像入門毒品假說這樣的理論中得出了各種藥物使用之間的因果聯繫。然而,這個想法已經受到了高度的爭議,隨着對藥物使用的理解的提高,科學家開始明白,人們可能對一般物質有“共同責任”,並且藥物使用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12 月下旬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對青少年首次嘗試酒精、尼古丁或大麻之前及之後的大腦掃描情況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可能影響人們決定開始使用藥物的一個因素。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助理教授亞歷克斯·米勒博士及其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開放》上發文指出,開始使用藥物的青少年與未使用藥物的青少年相比,某些大腦結構存在差異。重要的是,大多數差異在他們開始使用酒精、尼古丁或大麻之前就存在。

“這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指明瞭哪些區域可能頗爲重要,需要進一步探究,因爲它們與開始使用藥物這一預先存在的風險因素有關,”米勒在電話採訪中對 Salon 說道。

賓夕法尼亞州立醫學院公共衛生科學教授喬納森·福爾德斯博士表示,此前在使用藥物的人羣中發現了大腦結構的差異,且認爲這是藥物使用所導致的影響。他說,這項研究表明,在使用藥物之前的青少年中存在某些差異,這意味着這些差異不可能是由藥物使用引起的。

“我們的行爲基本上由我們的大腦和我們的經歷決定,而且我們的經歷也會影響我們的大腦,”福爾德斯在電話採訪中告訴 Salon。這項研究“對先前的一些入門理論提出了質疑,因爲似乎許多導致尼古丁使用的相同大腦差異也是酒精和大麻使用的風險因素。”

米勒說,在接近 10,000 名參與者的大樣本量中,研究中觀察到的差異雖小,但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來說,那些在 15 歲之前就開始使用這些物質的人,其總體大腦更大,某些區域的前額葉皮層更薄。前額葉皮層負責決策和信息處理等事項,一些研究發現,較薄的前額葉皮層與更衝動的行爲和冒險的決策有關,米勒說,這可能與孩子開始使用物質有關。

另一方面,本研究中觀察到的某些措施與在有物質使用障礙的人的腦部掃描中所觀察到的情況背道而馳。例如,大量吸毒與腦容量整體偏小有關,大量吸食大麻與海馬體體積偏小有關。在這項研究中,物質使用卻與較大的整體腦容量和較大的海馬體體積存在關聯。

重要的是,哈佛醫學院的心理生物學教授伯莎·馬德拉斯博士(Dr. Bertha Madras)說,這並不意味着解剖結構存在此類差異的兒童就一定會嘗試毒品,她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有諸多風險因素會影響孩子是否使用毒品,包括遺傳、獲取物質的便利性和產前環境。

馬德拉斯表示,或許是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了解剖學差異和藥物使用情況。

“整合全局將使我們更清晰地知曉使用藥物的風險因素是什麼,以及藥物使用帶來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馬德拉斯在電話採訪中告訴 salon。

這項分析使用了來自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的數據,該研究旨在多年跟蹤一大羣兒童,以幫助確定物質使用在神經學方面的起源和後果。米勒說,他計劃使用這些數據試圖弄清楚這些大腦差異背後的原因,以及它們是由於遺傳還是潛在的環境風險因素。

10 月,另一項使用 ABCD 數據集的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的某些大腦活動能夠預測物質使用的開端,並且這與兒童接觸污染有關。

“瞭解導致藥物使用和防止藥物使用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對於爲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提供信息以及爲那些可能最脆弱的人羣提供支持而言,至關重要,”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所長諾拉·沃爾科夫博士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