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房有感 Q1房地稅短交量減半

根據最新個人房地合一稅所得件數及應納稅額統計,今年首季短期交易件數(5年以內)剩下7313件,件數僅剩央行第7波打房前的一半,佔比量也跌到3成,兩者皆創下房地合一稅2.0以來最低。(本報資料照片)

房地合一稅短期交易課徵件數與佔比

根據最新個人房地合一稅所得件數及應納稅額統計,今年首季短期交易件數(5年以內)剩下7313件,件數僅剩央行第7波打房前的一半,佔比量也跌到3成,兩者皆創下房地合一稅2.0以來最低,投資客進出的短期交易呈現「窒息感」。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認爲,這是因政府第7波信用管制讓人最有感,買氣有所壓抑。

房地合一稅是自2021年7月開始實施,持有2年以內的房屋出售,獲利課徵45%、持有2到5年內出售,課徵35%。因此5年內出售房屋交易情形,被視爲短期交易指標、投資客動向。

今年第1季房地合一交易件數僅剩下2萬3987件,幾乎快回到2.0剛剛實施的量能,短期交易件數更是「緊縮」,適用45%稅率件數僅剩下3307件、適用35%剩下4006件,兩者合計7313件,短期交易佔比來到近30.5%。3項數字,皆創房地合一稅2.0上路以來最低。

相較第7波信用管制前的第3季短期交易量1萬4593件,今年首季件數僅剩下一半,佔比減少近8個百分點;相較第6波信用管制前短期交易量4成,更是大舉萎縮。

彭建文表示,央行從第1波到第7波信用管制,加上財政部房地合一稅2.0、囤房稅的2.0,及內政部的《平均地權條例》等,從2020年第4季開始實施打炒房到現在4、5年,效果都讓市場覺得有限,真正讓市場「有感」是央行祭出第7波信用管制,量能出現緊縮、買氣有所壓抑。

彭認爲,信用管制未來的走向,取決於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是否影響到總體經濟,若開始不景氣時信用管制可望鬆動。短期投資、投資客逐漸減少,對房市健康有利。他建議,政府可開始引導投資客手上的房子釋出到租屋市場,空屋充分利用。

住商機構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短期交易短少主要是取得成本高、獲利不多外,民衆越發習慣持有5年以上再出售房子,加上2023年7月《平均地權條例》通過後,限制預售屋移轉,也影響房地合一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