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發生後,官方發佈的地震烈度圖有何作用?

新京報訊(記者展聖潔)在等級較高的地震發生之後,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會發布地震烈度圖,地震烈度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與地震的震級之間又有着怎樣的關係?

5月12日,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佈會上,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介紹,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不同烈度的區域不止一個。

他表示,地震有強有弱、有大有小,但衡量地震的標尺一般有兩個,一個是地震震級,它代表着一次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另外一個是地震烈度,這個地震烈度可能是一般公衆不太在意或注意的,實際上地震烈度跟人們感覺到的地震更加息息相關,它表示了一次地震對地表的影響和破壞程度。

隨着地震能量的釋放,離震中越遠,其烈度就越低,震中就是地震發生的位置。比如1976年的唐山7.8級大地震,震中最大烈度是11度,100公里之外天津的烈度是8度,而更遠一點北京的烈度是6度。隨着地震波的進一步衰減,到河北石家莊烈度就只有5度了。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一次大的地震過後,應急管理和地震部門都要組織業務人員通過儀器測量、現場調查等方法,圈定這次地震的烈度區域,並形成地震烈度圖向社會公佈,指導當地的救災和災後恢復工作。”鄒文衛說。

編輯 張磊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