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財經/全球搶AI人才 臺灣攬纔不宜偏廢

企業對AI人才的需求是否有全新思維邏輯,攸關臺灣競爭力。記者曾學仁/攝影

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計劃,引發全球貿易戰的同時,也讓不少AI人才從美國出走,重新流向各國。值此AI時代,臺灣爭奪相關人才是否有一套大策略,企業對AI人才需求又是否有全新思維邏輯?攸關臺灣未來的競爭力。

國發會喊出的AI十大建設計劃中,人才培育原本訂出二○四○年要達五十萬名AI人才,後來進而加碼至一百萬名,在顧問會議建議下,將「百萬名」又上修爲「千萬名」AI人才,並擴大範圍至「會使用AI工具的人才」。官方數字愈喊愈多,這些真是臺灣所需,又真能培養出這麼多人才嗎?

AI人才  亞太短缺最嚴重

世界經濟論壇在今年出具的「未來就業報告」中指出,大數據、人工智慧是未來成長最爲快速的職缺,其中,「大數據專家」需求量最大,這意味着,能夠建構、管理AI系統並從海量資料中萃取洞察見解的專業人員職缺,需求迫切。

亞洲科技人才管理公司Second Talent今年九月的最新研究數據顯示,全球AI人才嚴重短缺,AI職缺超過一百六十萬個,但符合需求的人才僅有五十一點八萬人。現階段中,以北美開出的平均薪資最高,年薪約爲廿八點五萬美元。

美國印度 相關技能最普及

英國科技數據研究機構Zeki Data今年九月公佈的報告點明,長期以來,各國政府都希望可留下本國培養的頂尖AI人才,無奈最後總是被美國高薪挖走,但隨着關稅戰重塑供應鏈,這也讓各國政府加倍端出新政策留才。

Zeki Data統計二○一九至二○二四年移居美國的頂尖AI人才來源國,發現印度工程師人數最多、突破萬人,人數遙遙領先其他國家;但過去兩年來,包含加拿大、英國、印度都端出AI攬才政策,英國政府更在政府內部組建獵才團隊,招募頂尖AI科學家、工程師。

臺灣人力資本執行長晉麗明。本報資料照片

全球AI搶奪戰已然開打,回頭來看臺灣目前招募的AI人才類型,臺灣人力資本執行長晉麗明給出答案,「臺灣本身招募的都還是AI應用工程師」。

臺灣徵才 目前以應用爲主

他指出,臺灣以代工生產製造爲主,「對臺灣企業主來說,主要希望用AI改進商業模式,大部分公司把AI放在應用面,用來改善工作效率、庫存管理、提升良率」。

只是,AI、軟體工程師遠遠不夠。國際人才服務及延攬中心(Talent Taiwan)執行長廖炳坤指出,「AI與半導體動輒幾千人的人才需求規模,臺灣僅靠本土培養根本不足,需要引進國際人才」。

Talent Taiwan執行長廖炳坤。記者/葉信菉攝影

廖炳坤說,「不少印度學生會來臺就讀碩博士,畢業後,他們會直接進入臺灣的國際企業工作」。不過,AI人才需求大增,臺灣不少企業主也從國外召募矽光子、量子科技研究人才。

但AI時代,臺灣不能因應新時代找出全新機會嗎?Google前臺灣董事總經理、中華電信董事簡立峰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Google前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本報資料照片

簡立峰指出,AI時代人才是分流的,美國人才做基礎模型,臺灣人纔則是以應用爲導向。但他認爲,「臺灣應該要把這兩個加起來試試看」,「臺積電現在都已往外走了,所謂的臺灣概念應該要擴大,臺灣的國家實力已不只是在島上了」。臺灣應用全球營運概念來做思考,「現在臺灣企業在美國海外的生產製造基地也建構起來,又是硬體領先企業,資源也豐富,可在那邊擴展更多美國半導體人才」。與此同時,臺灣企業延攬人才時,也該思考如何吸納軟體研發、AI研究型人才,才能在全新賽道找出新獲利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