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過就加入?“新能源信徒”施成轉投AI,是救贖還是另一場豪賭?
財聯社4月21日訊(記者 吳雨其)2025年一季度末,國投瑞銀基金經理施成的最新持倉報告在資本市場掀起波瀾。
這位曾因重倉新能源而躋身“百億俱樂部”的明星基金經理,在經歷了兩年多的淨值暴跌後,首次大規模清倉陽光電源、永興材料等新能源產業鏈個股,轉而重倉AI賽道等科技概念股。持倉變動背後,既有市場對其“終於轉向”的期待,也不乏質疑其“從一個火坑跳入另一個火坑”的聲音。
施成的轉型並非孤例。近年來,隨着新能源賽道光環褪去,一批曾依賴單一行業的基金經理被迫尋找新方向。然而,從“鋰電信徒”到“AI追風者”,施成的轉身不僅關乎個人職業生涯的救贖,更折射出公募基金行業在規模壓力、策略僵化與市場週期博弈中的深層矛盾。
押注AI,自救還是另一場豪賭?
2025年一季度,作爲新能源的“忠實擁躉者”,施成罕見地調整了投資策略。根據持倉報告,其管理的基金清倉了陽光電源、永興材料、天賜材料等新能源個股,新進聖泉集團(AI算力基礎設施)、恆立液壓(機器人)、江海股份(AI服務器)、蔚藍鋰芯(AI服務器)等科技公司。
以施成代表作國投瑞銀新能源舉例,截至一季度末,該基金重倉股持倉與上個季度相比僅保留了科達利、寧德時代、德業股份,並均有所減持,新晉聖泉集團、江海股份、蔚藍鋰芯、傑華特、華豐科技、鉑科新材、恆立液壓到重倉股行列中。
除了與李威共管的國投瑞銀產業升級兩年持有(該產品AI含量更重),以及和樸虹睿共管的國投瑞銀產業轉型一年持有外,他管理的其餘產品前十大重倉股基本雷同。
他在季報中解釋稱:“TMT行業,看好AI持續的投入,觀察AI應用的產生。國內的AI投入仍處於發展初期,2025年是加速階段,同時設備的國產化會使得上升趨勢更爲陡峭。另外,從目前的跟蹤來看,AI的進一步推廣,已經開始面臨能源問題的制約。能源問題一方面是總體供能問題,另一方面是大型數據中心的能耗和電氣系統問題。我們認爲這裡面蘊含着機會。”
“本期我們新增的部分投資標的,其傳統主業屬於節能環保及相關配套設備、節能設備製造,同時在儲能設備、高性能電池、AI電連接、高性能電感、機器人執行器等領域進行了前瞻佈局。”
這一轉向並非毫無徵兆。早在2024年下半年,施成便開始小幅減持鋰電材料股,並試探性買入AI概念股,如在2024年報中,國投瑞銀產業趨勢的全部持股中,施成買入中際旭創、寒武紀-U、浪潮信息、海光信息等多隻科技股,寒武紀-U、浪潮信息也現身於國投瑞銀新能源的持倉中。
市場數據顯示,其重倉的聖泉集團一季度股價上漲20.06%,江海股份漲幅接近17%,部分挽回了基金淨值。有投資者調侃:“終於不再‘死磕’新能源,施成或許能靠AI‘回血’。”
但質疑聲同樣強烈。首先,施成的AI佈局顯得倉促且分散。從算力基礎設施到機器人,再到自動駕駛,覆蓋領域過於寬泛,缺乏清晰的技術邏輯。其次,其重倉的華豐科技、鉑科新材等公司,在AI產業鏈中並非核心標的,業績增長性存疑。更關鍵的是,施成的投資風格是否適配科技股仍需觀察——他擅長週期行業的供需分析,但對AI這類強技術迭代領域的研究積累幾乎空白。
行業分析師指出,施成的轉型更像是被動應對壓力的權宜之計。“新能源基金虧損導致規模縮水,固收產品撐起了公司利潤,權益類產品若再不改變,可能面臨清盤風險。”也有內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透露,公司近年已將資源向債券基金傾斜,施成的調倉或許也是順應這一戰略調整。
新能源“信徒”的百億虧損之路
回顧此前,施成的投資生涯曾與新能源深度綁定。2020年至2021年,他憑藉對鋰電、光伏等賽道的重倉押注,旗下基金淨值一度暴漲超100%,管理規模迅速膨脹至247億元。彼時,施成在季報中反覆強調“新能源行業長期成長性”,這一樂觀判斷很快被市場證僞。
自2022年起,新能源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產能過剩、價格戰、海外政策波動等因素疊加,鋰電材料、光伏逆變器等板塊股價腰斬。施成卻選擇逆勢堅守,根據2024年年報,施成管理的6只產品,一年合計虧損超過21億元,施成管理的國投瑞銀先進製造已虧損達4億元,國投瑞銀新能源虧損達7.41億元。
規模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國投瑞銀先進製造規模從巔峰期的53.79億縮水至13.31億,大量投資者選擇割肉離場。另一隻國投瑞銀新能源合計規模也從90億下降至27.32億。截至目前,施成的總管理規模爲79.02億元,已然退出了“百億俱樂部”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施成的投資策略暴露出高度同質化風險。他單獨管理的4只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幾乎完全重合,在今年一季度之前,寧德時代、中礦資源等新能源龍頭長期佔據倉位核心,即便在2024年行業虧損面擴大時,他仍堅持“已走過最艱難的時期,有部分環節的盈利開始逐步修復”的觀點,市場評論此前也尖銳指出:“施成不是輸在選股,而是輸在拒絕承認週期拐點。”
進退之間的基金經理困境
施成的轉身投向AI折射出公募基金經理的普遍困境:在規模與業績的壓力下,是否應該堅持原有策略?對於施成而言,新能源信仰的崩塌不僅是投資邏輯的失敗,或也是職業生涯的危機。若AI押注成功,他或能重拾投資者信任;若再度失利,則可能徹底退出“知名基金經理”行列。
值得玩味的是,仍有其餘新能源忠實粉絲在該領域苦苦掙扎。這種分化或許說明,在行業輪動加速的A股市場,基金經理的轉身速度決定了生存空間。
一位基金市場人士坦言,無論是施成的AI豪賭,還是其餘新能源投資者“死守陣地”,最終都要接受市場的檢驗。對於投資者而言,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當基金經理的“信仰”頻繁切換時,他們的錢究竟該投向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