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是國民黨的危機和轉機 改變「萬年在野心態」將截然不同

▲30名泛藍立委罷免案第二階段達標。(圖/記者郭運興製圖)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大罷免藍委二階段即將截止,目前已有30席跨過二階門檻,這個數字應該讓不少人跌破眼鏡,甚至可能還超過綠營的預期。這樣的數字顯示,即便國際局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綠營支持者對大罷免仍舊相當的執着,凝聚力完全沒有散。

相較於綠營,藍營罷綠委則沒有明顯的起色,罷吳思瑤的領銜人張克晉退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而罷免吳沛憶的中正萬華區,又出現國民黨議員內訌,最終到底有沒有罷綠委能跨越門檻,誰都說不準。

這場大罷免不可能冷戰 國民黨要打「熱戰」爭取中間選民

綠營這次大罷免採取的是前所未有的技術,因爲全臺串連大幅降低了連署的成本,所有支持者都不必回到戶籍地就可以「不在籍連署」,所以取得相當好的成績。

但若真的到了三階投票,效果必然會有一定的折扣,買車票回花蓮罷傅崐萁、回臺東罷黃建賓,不是所有連署人都願意付出那樣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雖然綠營的凝聚力沒有消退,但世界局勢的鉅變卻是所有人都無法忽視的。3月在亞亞案等抗中議題的覆蓋下,泛綠的G7~G9一度達到48.5%的高點,全國幾乎有一半的人都支持民進黨,大罷免沒有不成功的道理,但因爲川普關稅的衝擊,4月G7~G9少了5.0%,G4~G6的中間選民也少了3.1%,而泛藍的G1~G3則大增8.1%爲36.0%,雖然仍不及泛綠的43.5%,但畢竟沒有這麼懸殊了。

這樣的變化顯示,國民黨吸納了大量的中間選民,而泛綠則小幅流失。年輕選票的變化也類似,在20~29歲年齡層,賴清德的信任指數從50.4降爲41.5,滿意度從52.0%降爲41.6%,對民進黨有好感的比例從46.3%降爲39.9%,國民黨的好感度則從20.5%回升到33.9%,對民衆黨的好感則從29.5%增爲42.4%,爲三黨之冠。

藍營的基本盤是不如綠營的,藍、白兩黨加起來也不夠。以綠營支持者的熱度,這場大罷免不可能是冷戰,國民黨不能期待罷免同意票低於25%的門檻,而要打「熱戰」就必須要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

原本整個世界大勢都是反中,國民黨幾個指標性立委親中的表現,自然被打得潰不成軍。但川普關稅之後世界潮流逆轉,全球都開始脫美疑川或反川,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的大選結果都反映了這樣的態勢。

但頭已經洗一半的賴清德,只能繼續以抗中保臺維持大罷免的熱度,甚至還提出了「脫中入北」,完全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當民進黨不斷強調臺美關係良好,聲稱「選對人、走對路,選錯人、關稅145%」的同時,美中突然達成暫緩關稅的協議,中國對美關稅大幅降爲30%,比當初對臺的32%還低,川普居然還冒出一句「對統一與和平也非常有利」重重打了民進兩巴掌。

民進黨爲了大罷免,不得不繼續向深綠靠攏,以免支持者的凝聚力散掉,但這樣操作的同時,就留出了很大塊中間選民的空間給國民黨。國民黨若要爭取中間選民,就應該要跳出深藍的同溫層,思考中間選民和經濟選民的需求,包括從法律面、制度面如何協助廠商和人民,因應新的世界變局。

▼以綠營支持者的熱度,這場大罷免不可能是冷戰,國民黨不能期待罷免同意票低於25%的門檻,而要打「熱戰」就必須要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圖/記者湯興漢攝)

世界局勢的變化是轉機 挺過大罷免未必有想像中困難

國民黨過去一年多,仗着藍白聯手的國會多數,一直思考的都是如何虐民進黨、反賴清德,卻很少照顧中間選民的需求,才搞到大罷免烽煙四起。從國會改革到胎死腹中的花東條例、選罷法乃至「公投綁大選」,都把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而沒有考慮人民的感受。

這套思維的背後,又隱含着一種「萬年在野」的心態,彷彿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重返執政,所以必須要利用有限的時間,把所有對自己有利的佈局都完成。

這樣的心態下,自然不可能有太高的格局,也不可能爭取到中間選民,就連立法院剛通過的國定假日「4+1」和普發現金,也都是簡單粗暴,還好民進黨對放假的迴應也不好,才讓人覺得國民黨沒那麼難看。

30席的大罷免是國民黨的危機,世界局勢的變化則是國民黨的轉機,國民黨爲了大罷免不得不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喊出「反紅共也反綠共」多少脫掉一點頭上的紅帽子。

如果國民黨能改變心態和格局,做出新的論述和轉型,挺過大罷免未必有想像中的困難,屆時的國民黨也將截然不同。

▼如果國民黨能改變心態和格局,做出新的論述和轉型,挺過大罷免未必有想像中的困難,屆時的國民黨也將截然不同。(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