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安基因:檢測沒有網貸生意香,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轉手違規第三方

來源| 財經九號&九號觀察作者| 胖虎

口罩那幾年,由於市場需求激增,一批靠醫療檢測的公司算是踩中風口、迅速崛起。但隨着生活迴歸正常,需求褪去,當年風頭無兩的檢測公司們卻沒有及時發展第二業務曲線,勢必會造成業績驟降。

如果說現在的市場形勢,能和當年疫情檢測一樣獲取較高利潤的,恐怕也只有網貸了。有句話怎麼說來着,大廠的盡頭是網貸,百度、360、騰訊、小米、京東甚至連後期入局的字節跳動,紛紛加入網貸業務的大軍,可見這是一個利潤豐厚的大蛋糕。

而身爲廣州國資旗下的達安基因,也是這樣一家從檢測主業拓展到網貸領域的跨界玩家。

1

主營業務業績暴跌,

虧損同時現金流惡化

因爲疫情原因,達安基因在2020年至2022年的日子很好過,營收、歸母淨利潤年年創新高。這三年裡,達安基因的營收從53.41億元增至120.5億元,歸母淨利潤從24.49億元增加至54.12億元,可以說踩準了行業的風口期。

那三年的盈利水平,那叫一個高,2020年至2022年達安基因的毛利率分別高達70.76%、74.77%、72.84%,淨利潤率同樣很高,分別爲45.87%、47.21%、45.06%,這潑天的富貴,堪比茅臺五糧液。

只不過三年好日子過完,達安基因的業績也迴歸到了常態,2023年年報顯示,達安基因營收11.81億元,歸母淨利潤1.047億元,與好日子前一年2019年的10.98億元營收、9218萬元歸母淨利潤幾乎持平。如果扣除經常性損益的話,2023年達安基因的淨利潤爲-3.64億元!

因爲在2023年度,達安基因的利潤表中,有4.36億元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這一項就同比大增了429.26%;而公允價值收益並不能帶來真金白銀的現金流入,僅僅是紙面財富。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今年一季度,公允價值收益驟然減少,爲-3.66億元,紙面財富麼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僅僅從年報數據來看,就已經發現達安基因的業績風險甚至要比2019年還要隱患大。明明知道時代的紅利、政策的風口會過去,但是給了達安基因時間,自己不中用啊!

從達安基因的營收構成來看,2023年生物製品的營收佔比仍然高達97%以上,較2022年營收120億時的99.7%的佔比,幾乎沒下降多少,業績的第二成長曲線並沒有起來。

而今年一季度,達安基因的業績就更難看了,季報顯示1-3月份達安基因收入僅爲1.98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1.85%,歸母淨利潤直接虧損3.63億元,暴跌1093.65%!用業績暴雷來說都不過分。

與此同時,達安基因的現金流狀況也出現惡化,去年年底達安基因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爲7.8億元,同比大幅減少81.22%;今年一季度,經營性現金流金額爲-8979.87萬元,呈現淨流出態勢。

業績的羸弱,也帶崩了達安基因的股價,今年3月份至今,達安基因的股價已經跌去了41%,今年以來股價更是接近腰斬。

截至6月20日收盤每股5.19元,而截至2023年底和今年3月末,達安基因的每股淨資產分別爲6.33元、6.07元,也就是說達安基因的股價都已經破淨了,破淨率還接近20%。投資者顯然早早地用腳投票了。

2

金融服務收入連跌多年,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轉給助貸機構或違規

與很多生物檢測公司不同的是,達安基因選擇的業務第二增長曲線居然是金融服務。

從達安基因的年報中不難看到,爲了搞金融服務達安基因旗下還成立了好幾家子公司。

以達安基因和達安金控爲主體,陸續對外投資了安鑫達商業保理、廣州安贏達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達安融資租賃、廣州安易達互聯網小額貸款等多家公司,且基本上是在2015年12月份之後成立,成爲達安基因金融版圖的主要業務載體。

達安基因也是從2016年纔開始有金融服務的收入體現在年報中的。

各年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3年達安基因的金融服務收入分別爲2728萬元、7687萬元、8875萬元、3943萬元、5125萬元、4597萬元、3589萬元、3204萬元,該項收入自2018年達到高點後便出現下滑,2021年至2023年更是出現了連續3年同比下滑,而且連創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的金融服務營收規模除了第一年2016年,是2017年以來營收規模最少的一年。

即便是來錢較快的金融服務業,在達安金融手裡面也是越來越不行了。

第二增長曲線不僅沒培養起來,曲線自己還萎縮了。

這時候達安基因的金融服務還搞起了違規操作。

作者發現作爲達安基因旗下金融服務的一個重要平臺,廣州安達易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註冊資金僅有1億元,實繳資本也爲1億元;這一註冊資本金並不滿足《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經營網絡小貸業務實繳資本10億元的監管要求。

公開信息顯示,安達易小貸主要產品有安抵貸、安信貸、安分期和小安錢包,以小安錢包爲例,這個號稱“最高可借20萬,最快5分鐘放款、無擔保、無抵押、純信用貸款平臺”,並宣稱自己爲正規互聯網小額貸款持牌機構。

作者在小安錢包上進行了信息的註冊,填寫了姓名、手機號、以及房車社保公積金甚至花唄、京東白條額度、芝麻信用分等一系列信息收集後,結果跳出來的頁面並不是小額貸款,卻成了助貸產品,而且助貸的機構成了湖南麒彥信息諮詢有限公司,

且小安錢包還要作者簽署一份個人信息共享授權書,除了授權給湖南麒彥信息諮詢之外,還要授權給“爲您提供貸款產品或貸款產品相關信息服務的機構及合作機構(包括但不限於相關人信息採集及使用授權給金融公司、信託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或網絡借貸公司)”。

並且還要作者同意:“本人自主選擇向被授權人提供或允許被授權人收集下列信息:申請金額、所在城市芝麻分信息、社保信息、公積金信息、房產信息車產信息、保險信息、學歷信息、營業執照信息逾期信息、信用卡信息、職業信息、花唄額度信息、京東白條額度信息等。”

廣州安易達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好好的一家網貸機構,怎麼還做起了“貸款中介”了?不僅將申請者的信息自己享用,還要分享給第三方,而且還包含了申請者並不明確知道的第三方,這是要倒幾手?等於是在倒手客戶信息了!至於信息倒手背後的利益鏈條我們暫且無法得知。

不過作者發現,雖然安易達在2022年8月份增加了“融資諮詢服務”的經營範圍,但是安易達將作者的個人信息轉手給湖南麒彥信息諮詢這家公司,後者的經營範圍並沒有“融資諮詢服務”或者“貸款中介”這樣的表述。

對於作者而言,擔心的還不僅僅是把個人信息倒手給湖南麒彥諮詢這樣沒有金融中介或融資諮詢服務這些經營業務範圍的第三方,更怕的是還有小安錢包沒有明確說明的那些“金融公司、信託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或網絡借貸公司”。作者的個人信息究竟會被倒多少手呢?

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的機構,不僅要在經營範圍中明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還需要向註冊地金融監管部門備案登記,顯然上述的助貸機構並不滿足監管規定,廣州安易達爲何將收集的個人信息共享和轉手給這些不符合監管規定的機構呢?

此外,據《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個人信息處理者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並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採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達安基因旗下的廣州安易達網絡小貸公司以及小安錢包等這種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且將個人信息無序、濫用的倒手行爲,恐怕已經觸犯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

那麼作爲上市公司的達安基因,對自己旗下的互聯網小貸生意如此放任,上市公司的內控合規又是如何做呢?你能想象這還是一家國資控股的上市公司嗎?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及信息均來自公司年報、天眼查、小安錢包APP等公開信息,數據或信息如有遺漏,歡迎更正,並以公司最終披露爲準。未經授權,本文禁止轉載、抄襲或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