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辭發生重要變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如何縱深推進?
中國網財經7月2日訊(記者李春暉)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7月1日召開,會議提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並作出相關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爲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而此前數年主管部門對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相關工作一直概括爲“五統一、一破除”,即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以及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從“五統一、一破除”到“五統一、一開放”,措辭的變化意味着什麼?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表示,從“五統一、一破除”到“五統一、一開放”的措辭變化,不僅是術語調整,更是戰略思維升級,反映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戰略重心深化和內涵升級,體現政策從“破障”向“立新”、從內部整合向內外協同的系統性轉變。
“兩個措辭的核心差異是從‘破除壁壘’轉變到‘開放賦能’。”伍超明說,“一破除”聚焦解決國內市場的行政壁壘和制度性梗阻,如地方保護主義、市場準入限制等問題;而“一開放”則強調雙向開放協同,即在對內開放中深化勞動力、資本、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區域一體化,在對外開放中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如CPTPP、DEPA),擴大制度型開放。
“這種措辭轉變體現了中國在深化改革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並且願意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他表示。
自2022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佈以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推進,不斷增強和鞏固中國大市場優勢,爲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多動力。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表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充分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和規模效應,提升和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也有利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這就涉及到暢通供需循環。構建統一大市場,既有利於從需求端提振需求,也有利於從供給端提高供給質量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在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長期積累的矛盾仍在顯現、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鞏固的背景下,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激活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經濟韌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二是暢通經濟循環,打通關鍵堵點,如降低佔GDP比率達14.1%的物流成本,同時優化資源配置,以鞏固復甦基礎;三是推動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規則,促進內外貿一體化,向開放要生產力;四是賦能新質生產力,打破創新壁壘,優化產業佈局,消除‘內卷式競爭’,支撐高質量發展。”伍超明總結稱,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從短期看可以破除壁壘、暢通循環,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從中長期看將以制度型開放重塑全球競爭優勢,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稅收在其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此次會議提出“健全有利於市場統一的財稅體制”。
羅志恆表示,科學有效的財稅制度是維護市場統一的重要制度基礎。“比如規範稅收優惠、減少稅收窪地,就可以避免稅收干擾生產要素的正常流動,稅收中性的角色就不會干擾企業間的競爭;比如支出端統一補貼標準,企業面臨的規則是公平的,企業就會將精力更多用於科技創新研發和產品服務質量升級上,促進科技創新和市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