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多,居然會拖經濟的後腿

點擊 “簡七讀財” ,發送消息“ 理財小工具 ”

免費領取“40個賺錢工具資源包”

今年,宏觀波動率明顯加大了:像是特朗普開打關稅戰、歐洲打算加強國防力量。

股市的漲跌波動也更加劇烈,很多小夥伴來問,當下的A股、港股、美股能不能買/賣。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李錄(芒格的得意門生)說過的話:

「投資的核心是對未來的預測,投資某個國家的企業,需要對這個國家本身有一個基本認知,包括對這個國家歷史和未來趨勢的洞察。這一點在經濟危機到來時尤其會受到考驗。」

短期內,上漲下跌有故事、情緒、資金的催化,今天想通過李錄近期在北大的演講,從更長期、本質的角度說一說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

01

李錄把文明的演進劃分爲三個階段:1.0狩獵文明、2.0農業文明,和3.0現代科技文明。

1.0的狩獵文明,人類和其他動物沒什麼不同,生產力極低,資源獲取完全受自然環境支配。

2.0的農業革命,土地和人口是決定一個經濟體規模最主要的指標。

當人口增長超過了土地的承載能力時,土地就無法支撐更多人口。所以,我們能看到很長時間內,各個地區都戰亂不斷,爲了爭搶更多土地大打出手。

拿德國和日本來說,它們作爲二戰的發起者,起初是對疆土的追求:日本是個島國,沒啥資源;德國在一戰被迫割讓領土,有嚴重的生存焦慮。

3.0現代科技文明呢,經濟進入到自動的、可持續、複利性的增長階段。最重要的增長動力,不再是土地和人口,而是市場的大小和生產要素流通的充分程度。

02

市場的大小,就是商品和服務賣給越多人越好。

假設能從每個人身上掙1塊錢,觸達100萬人能掙100萬,觸達1億的消費者,就是上億的大生意。

二戰之後,作爲勝利國,美國把獲得的領土全部歸還給原有國家,但作爲交換,建立了一個美國爲主的全球化市場。

說幾個數據:美元佔國際貨幣交易的比例是88%;美國企業佔全球股票市值的65%(MSCI全球指數);美國有最多的黃金儲備,美元和石油深度捆綁。

很多國家都加入了這個體系,謀求增長機會。比如德國和日本,在戰後反而得到了戰前想得到的利益。

我們也不例外,世紀初加入WTO之後(成員國合計80億人),靠着出口滿足外國人的需求,中國在全球GDP中的佔比從1.75%上升到15%。

生產要素又是啥呢?它包括技術、人力、資本的充分交換和流通。

這裡要解釋下,每一次自由貿易、自由交換,都會帶來1+1>2的效果。

*想要閱讀完整文章,可以識別下方二維碼,移步社區領取VIP閱讀晚報哦~